罗小水“变形”记
新华社贵阳8月24日电(记者 齐健)听到罗小水这个名字,你会猜他家门口有条河?现实是,他住在贵州的大山坳里,父母不识几个字,因为“小水”笔画简单好认得名。
别看父母给他名字取得“小”,却给了他一副强壮的体格,这是他打工20年来养活一大家人的本钱。
36岁的罗小水家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王佑镇伙塘村中一组。由于祖祖辈辈都住在山腰上,山路太难走,他读书那会儿,10岁才敢读一年级。
罗小水家人均耕地0.2亩,属于严重拖全国平均后腿的,种地不够吃。小学一毕业,迫于生活压力,他就开始打工生涯,从江浙到两广,甚至海南岛都留下他的足迹。
搬运工、泥瓦工、杂工……一晃20年过去。直到2015年,罗小水的下一代都在浙江读书,算是半个身子跳出了“农门”。他连做梦都没想到,2015年7月他会再次回到老家,一住不走。
那是老父亲的一通电话,因为连续暴雨,家里灶台附近塌陷了1米多。有好几年了,伙塘村中一组的村民陆续发现地质滑坡的隐患,但经过查勘和监测都是小问题。这次他觉得不对劲,连夜坐车赶回去。
罗小水向村里反映这个情况,镇里和村里很快派人来查勘,结论是有12户老房子不能再住,建议他们先投亲靠友,等待下一步搬迁安排。
罗小水一想,亲戚基本都在中一组,于是希望政府提供救灾帐篷。不久,帐篷、棉被和大米等救灾物资发放到位,他跟父母一起住,一天也没离开。老房子有自来水不敢用,他就挑水。下雨天没法在外面做饭,他们泡方便面吃。
2015年底入冬的时候,镇里的干部又来了,一是给他们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地质灾害的要优先搬;二是问他们是否愿意提前搬到县城正在修建的安置点。
这是罗小水第一次去安置点。他觉得房子正在修建环境不太好,也怕影响施工,决定克服困难住帐篷。
2016年3月初,位于惠水县经济开发区的明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首栋楼房落成。考虑到雨季快要到来,镇里再次请中一组群众搬迁。
这是罗小水第二次去安置点。6层高的楼房粉刷一新,房间里贴好地砖、粉刷好墙壁,厨房和卫生间设施齐全。他回去给全组人讲,大家都吃下“定心丸”。
说是搬家,其实没什么可搬的。惠水县协调长田家具产业城的企业送来家具,还给每户配了一台32英寸电视机。
罗小水第三次到安置点是3月14日正式入住的时候,他本想安顿好父母就回浙江打工。他没想到,这一次住在安置点不走了。
明田安置点门口的喜逢源连锁超市招聘,曾经在超市打工的罗小水决定试试,结果竞聘成了“店长”——从收银到上货都是他一个人管。
安置点位于开发区,附近的工人不少但商业配套并不多,超市的生意越来越好。罗小水向公司申请增加了一名员工,还把老婆从浙江叫回来帮忙。
“老板,来一瓶饮料。”“老板,来一桶泡面。”罗小水成了移民社区商铺里为数不多的“老板”。不过小朋友们不知道,这位皮肤黝黑的“老板”这辈子就没像现在这样整天坐在屋檐下。
“我知道自己不是老板,只是打工的。”罗小水说。
但谁不想当老板呢?罗小水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还把放暑假的女儿叫来帮忙,顺便给他讲讲安置点经常在宣讲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移民创业县里给补助,等我存够了本钱,我也要当老板。”罗小水说。
最近罗小水又听说2016年搬迁的第一批搬迁户,县里目标是让他们人均增收5700元。他算了算,从4月初超市开业到8月初,他跟妻子的提成有近9000元。“剩下的几个月得继续努力,要对得起政府的好政策,不能拖发展的后腿。”罗小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