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师生关系中的阴影:学生越来越不好管 关系淡了
师生关系的一道阴影
将满18岁的西宁男孩王军(化名),谈起几天前的谢师宴,眉头皱了起来。“整个晚上,爸妈一会儿让我献歌,一会儿让我献茶,一会儿让我敬酒,感觉自己像木偶一样。”
“我们这代人,大多就一个孩子,孩子上个好大学是全家最大的希望。去年单位同事办了谢师宴,今年我们不办,很怕孩子在同学、老师跟前没面子。”王军的父亲告诉记者,一顿谢师宴下来,开支至少也要七八千元,相当于他和妻子一个多月的工资。
谢师宴是师生关系中不良倾向的一个缩影。很多人反映,如今的师生关系少了些人情味儿,多了些铜臭味儿。
上海一位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上幼儿园时自己就开始送礼,主要是送给老师和保育员。老师收礼后的“关照”是让孩子午睡时不靠近风口、做游戏时让孩子担任重要角色等;保育员的“关照”则主要表现在吃饭上,会照顾孩子把饭吃完。
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是让家长和学生痛恨又无奈的教育痼疾。“课上不讲、课下讲,校内不讲、校外讲”,虽然各地教育部门要求整治这一现象的红头文件发了不少,但在经济利益和应试教育现实需求驱动下,违规补课屡禁不止,甚至转入“地下”。
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让原本单纯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一道阴影。对此,许多老师也感觉很焦虑,很无奈。
面对谢师宴,一些老师说,近年来谢师宴价格越来越离谱,学生家庭为此破费不少。自己实在不愿去,为了躲避,甚至不敢接听家长打来的电话,但一些家长因此产生了误解,认为是看不起他们,摆架子、耍清高。
面对“红包”,不少老师也不像家长想象的那般满心欢喜。南京白下区一所小学的副校长说,拒收家长红包时常有学生在旁,场面非常尴尬。“有时候家长的礼物实在退不回去,如何对待孩子会给老师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面对走后门入学,“找关系”“递条子”的现象,一些老师也很反感。“这样的学生一进班,其他学生秒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说,这种情况让我们感觉很尴尬,不知怎么面对学生。学校有这样的事发生,还怎么教育学生相信社会公正和个人努力?
师生关系面临三大新考验
■ 半月谈记者
师生关系之变,既有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化的大背景,也有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地位下降、教师职业定位变化、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原因。
知识获取“多元化”撼动教师权威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刘卓(化名)是搜题软件的忠实用户。虽然学习成绩位于班里前列,但她每周末仍然要给自己补补课、“刷刷题”,通过多做课外习题巩固知识。刘卓告诉记者,在家里遇到难题时,没有老师可以求教,父母又辅导不了,这时搜题软件就派上了用场。
搜题软件只是“冰山一角”。当前,各类在线教育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上百度、知乎等在线问答互动平台,互联网以其“洪荒之力”,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教育生态,也撼动着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
“当学生学会使用网络,他就有了一位全科老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互联网时代,学生不再迷信老师,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在教室、在45分钟内发生,随机的、各种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获取知识。
与此同时,课外培训机构不断壮大,也让不少老师感到了压力。如今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市场化的教育培训机构,如学而思、新东方等,以高薪酬吸引体制内教师跳槽,或招揽知名学校毕业生。这些机构不仅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学科培训体系,而且以其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为学生所认可。北京学而思的一些名师每次开班,学生网上报名的速度堪称“秒杀”,其火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在传统社会,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对知识的信仰和对教师的敬重是紧密相连的。在现代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速度都日新月异,教师在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必然下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忠明说。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指出,知识垄断的消解让教师地位随之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教师视为专业技术人员,即政府向纳税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是这种服务的执行者。不少人不再视教师为具有特别社会地位的、值得敬仰的群体。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说,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平等,这种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这种变化可能给传统师生关系带来冲击,但也有其积极意义,那就是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中契约的成分加重,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不重要了。尤其对于师生关系来说,更有其特殊性。因为教师是在为社会培育下一代,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其人格,塑造其性格,这既需要经验和技巧,也需要真诚地投入感情,不能简单地以契约关系、服务与被服务来衡量。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无论何时,教师群体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权力”越来越小,责任越来越重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感觉“权力”越来越小,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重。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表示,以前老师的定位更接近“父母”,家长会赋予老师很多“权力”,例如一些家长会要求老师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现如今,老师的“权力”被严格规范和限制。
2014年初,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提出,教师如有“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等9种行为,将受到处罚。
“以往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确实对一些学生造成了伤害,应该对教师的行为有所约束。”宁夏银川市第十六中学政教处主任闵生肃说,但现在一些规定比较模糊,比如:哪些行为是“体罚”,哪些是“惩罚”?教育部门没有明晰的界定,导致家长和社会舆论有时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对学生罚站不行,停课不行,批评也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不知如何管理,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一些不好管理的学生放任自流。
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公办学校禁止体罚,但并不禁止惩戒。按照规定,教师的权威必须严格保证。对于不听教师要求、顶撞教师、干扰课堂秩序的,教师可以要求校警出面以强制手段处理;对于打人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让其承担责任。
在“权力”被约束的同时,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却越来越重。
“有些家长对老师颐指气使,认为交了学费,老师就是为孩子服务的,不论对错,孩子在学校就是不能受一点委屈。”郑州学生家长王争艳表示,这些家长以自己宠溺孩子的程度来要求老师,而这些孩子在学校也往往承受不了一点批评,稍不如意就撒泼耍赖,没有一点对老师的敬畏感。
河南省封丘县树人中学高级教师杜程枫认为,在很多家长眼里,学校应该为所有问题无条件“埋单”——学生成绩不好,是你没教好;学生出了问题,是你没管好;学生犯了错,你只能和颜悦色说服,绝对不能严厉批评;学生对老师使用暴力了,那一定是老师出了错,学生总是对的。
“老师被搞得束手束脚,必然会不愿意多管教学生。”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安全说,可是当老师这样做时,家长又会说老师“不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老师、学生、家长均成为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