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文化地理】司马温公祠:故去和存世的断想

2016年08月30日 08:57:31 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司马温公祠鸟瞰图

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怀抱着一座红墙青瓦、庭院深深的宗祠,萦绕而过的涑水河潺潺有声,仿佛是对一代名相、史学泰斗生世过往的深情诉说和无尽追忆。

来到山西夏县司马温公祠,于高空俯瞰这座始建于宋、历代重修的巍峨庙堂,于曲径通幽处捕捉司马光虽飘忽却不曾逝去的威仪,高山仰止心怀崇敬之外,油然而生关于一个人故去和存世的断想。

司马温公祠大门

祠外文化广场上司马光铜像巍然耸立,其底部基阶有四层,象征着司马光一生历仕四朝。基座高度为1.9米,象征着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花费了19年的光阴;人像高度4.9米,喻示司马光一生从政49年;6.8米的通高,则象征着司马光走过的68载光阴。

瞻仰司马光铜像,任由思绪在时光的隧道里徜徉。世称“涑水先生”的司马光,您不倦的目光是在注视着天下苍民的欢喜疾苦,还是在幽思为政者应有的情怀禀赋?

一边怀想思索,一边走向司马温公祠,温公祠包括杏花碑厅、司马光祠院、余庆禅院、涑水书院、祖茔五大部分,沿中轴线分布,错落有致。

现存的司马温公祠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规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额“司马温公祠”由已故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

司马光何以称“温公”?许多人并不了解。司马光生于1019年,因父亲司马池当时在河南光山县做官,便给他取名“光”。他历仕四朝,哲宗时入主国事,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宋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丙辰朔,居相位仅八个月的司马光因操劳过度逝世,被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一年后司马光由京师开封归葬故里,这也正是“温公”的出处和司马温公祠的由来。

杏花碑厅

进入司马温公祠,迎面是温公神道碑堂。堂内安放的四通断碑是国家一级文物,因为发掘于杏花树下,所以又称“杏花碑”,而该堂亦被称作杏花碑厅。

杏花碑是司马光神道碑。何谓神道碑?旧时把坟墓前的通道叫做神道,立在神道上记载死者生平的石碑就叫“神道碑”。碑文共2766字,一是记叙了司马光对北宋的功绩;二是描述了司马光死后灵柩归葬时的感人情景,“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三是以韵文的形式歌颂了司马光一生的功德。金石为刻,言之凿凿,实为司马光显赫德绩的明证!

司马温公祠神道

司马光祠院即通常所说的温公祠堂,祠堂内以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为主,按照辈分排列,左右对称,主次分明。

祖茔内葬有司马光的远祖、北魏征东大将军司马阳,曾祖司马政,祖父耀州富平县令司马炫,父亲北宋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司马池,叔父司马浩、司马沂,司马光本人及后人等。尽管饱经历史沧桑和宦海浮沉,司马家族多有兴衰交替,但是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赤子情怀始终未变。

余庆禅院

余庆禅院原是司马光祖茔的香火院,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取“积善人家庆有余”之意,名为“余庆禅院”。

司马温公祠东侧的涑水书院最早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当时,司马光派人给老家送回一笔银子,捐款办起书院,让家乡子弟学而有所。

涑水书院

作为一代鸿儒,司马光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以“礼治”和“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儒学,创立了涑水学派,对理学的继往开来功绩卓著。司马光在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仅是留下了一部举世公认、备受推崇的《资治通鉴》,更重要的是他经过艰苦的治史实践,为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想和新经验,大大促进了史学的繁荣,为后世史家和学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资治通鉴》

非但如此,司马光还有《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传世。前者是专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殷殷训导,而后者则是反映家庭道德关系的伦理学著作,旁征博引,苦心孤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影响。

《家范》

故人已逝矣,魂归故里,安卧高岗,然而,道德文章不朽,哲思萦绕不绝,教诲如春风化雨绵绵不息。(杜流程)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9262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