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变身电商“村小二” 庄稼汉捧着手机忙“微商”——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的基层党建见闻之七

2017年01月16日 13:42:3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题村干部变身电商“村小二” 庄稼汉捧着手机忙“微商”——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的基层党建见闻之七

  新华社记者令伟家、莫华英、陈晨、李平

  村主任朱小艳这些日子有点忙。记者年前采访时,她正在张罗即将到来的“双十二”电商节:走家串户收土鸡蛋、老蜂蜜、酒柿子,忙得不可开交。

  这位甘肃成县陈院镇梁楼村主任,还有一个身份:民间的叫法是“村小二”,官方的叫法是“电商专干”。就像网店的“店小二”,朱小艳也是梁楼村电商的掌门人。

  地处西秦岭余脉的成县,是国家重点帮扶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地薄坡陡路难走是自然条件,养鸡养猪种洋芋是生产习惯。当地政府意识到,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不能走传统的种养老路,必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反弹琵琶、弯道超车。

  成县县委书记李祥说,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市场狭窄是成县的短;特产丰富、绿色天然、品质优良是成县的长。虚实结合的电子商务,正好可以扬其长、避其短。从2013年起,县里就把发展电商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在全县大力推广。

  朱小艳当“村小二”的梁楼村网店,2015年卖出各种山货21万元。邻家大嫂攒的土鸡蛋、坡上大哥种的绿核桃、村头大妈纳的花鞋垫、隔壁大叔腌的酒柿子……只要是村里有的,都能在网上卖出好价钱。“网上有了订单,优先找贫困户。贫困户的东西凑不够,再找其他人。东西收起来后,由我统一往外寄送。”朱小艳一边忙着下单,一边给记者介绍情况。

  跳完广场舞的吕艳莲拎着一兜土鸡蛋,正准备让朱小艳在网上代销。这位67岁的大妈告诉记者,土鸡蛋当地价一元一个,在村里网店上卖一块三。“去年光鸡蛋就卖了1000多元呢。今年还有3缸酒柿子,有400多斤。市场上一斤卖5元,还挑挑拣拣的;网上能卖到15元,一口价,值钱着呢。”

  说起网店,吕大妈的舞伴们七嘴八舌:“我们老了,行动不方便,有个值钱的东西也拿不到集市上去。网店好啊,都是村上的党员干部,熟门熟户的,不哄我们,心里踏实。到这里卖东西既轻松,价钱还比集市上的好。”

  “以前柿子挂在树上,眼看着烂掉也没人收拾。现在上了网,都是稀罕货。”朱小艳深有感触地说,“越是土得掉渣渣的东西,网上卖得越好。手工缝制的袜垫鞋垫、书包枕头,都当成工艺品卖,江苏、上海那边的人喜欢得很,价钱也卖得高。”

  “你们看到的这些,都是年龄大,不大会摆弄手机的。”作为“电商专干”的朱小艳说,其实,那些在家的年轻媳妇们,几乎人人都在开电商微商,成天捧着手机忙交易。“全村389户人家,下载了‘农村淘宝’APP的,有378户。”

  成县组织部长王新宏说,县里在每个村都设了一名负责电商的专职干部——电商专干,手把手教农民怎么开网店、怎么下单子、怎么发送货;每个村开一个网上店铺,由“电商专干”当“村小二”,既是给大家做示范,也负责全村尤其是不会上网的家庭的土特产销售。

  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电商专干免费培训,使电子商务在偏远闭塞的陇南成县短时间内深入人心、遍地开花。从2013年至今,成县共开办各类网店920家,超过7000人在电商产业链就业,累计销售5.48亿元。全县102个贫困村中,借着电商东风,2015年有32个脱贫,2016年又有一批“摘帽”。

  樱桃好吃树难栽,念头易生店难开。如今已是成县统战部长的杨敬,当年正是分管电商的副县长。“别说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当年我自己都有点吃不准。巴掌大的一部手机,就能把祖祖辈辈卖不出去的东西销到全国?网络是虚拟的,摸不着看不见,万一东西寄出去,钱收不回来怎么办?手机上网页上那么多小框框,捣错一个会不会就要收费?”提起当年的糗事,杨敬感慨颇多:“我都是这样,你可以想象在群众中推广有多难!”

  “靠的就是党员干部言传身教、传帮学带。”杨敬说,县里所有干部都开通了实名微博、微信。广播电视也开设专门频道,定时播发电商信息和培训内容。“就要像钉钉子一样,坚持不懈干下去,一定会取得成功。”现在,“村党支部+电商协会+合作组织”已成为成县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模式,许多大老粗的村支书村主任,如今已是精通网购、人气满满的“店小二”“老掌柜”。

  如今,行走在成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你会不经意间看到姑娘们的衣着,正是今年全球流行的色调和款式;大妈们家长里短的聊天中,也会不时迸出几个互联网界最时髦的词儿。看看四围的崇山峻岭、蓝天白云,你经常会有一种时空错位的穿越感。

  互联网就是一根线,你在这头,世界在那头,隔着万水千山。轻轻一拨,你和世界之间就通了——现在的地球,已是平的。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 年巍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1112032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