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追剧《大秦帝国之崛起》,追到了长平之战。之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赵括的文章,今天就谈一点对廉颇的认识,跟小伙伴们分享探讨。
对于廉颇的认识,在没有全面掌握这段历史之前,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主要得益于那几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我们知道“负荆请罪”的那个将军叫廉颇,那时,他大概将近五十四岁;知道了被“纸上谈兵”赵括替代的那个老将军也叫廉颇,那时,他大概将近六十九岁;再就是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名言中又一次看到了他的名字,那时,他将近八十二岁。而关于他的其它故事,更多的是从一些口耳相传的非正式途径,让我们知道了廉颇善守,他可能是当时最擅长于防守的将军,以至于让我们不相信他竟是以进攻成名的!
当然,对廉颇将军的宣传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千字文》,在这篇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流传范围最广、普及率最高的识字启蒙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其中颇,指的就是这位廉颇!当然,在热播的《大秦帝国之崛起》这部电视剧中,重头战争大戏就是长平之战,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形象。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公元前327年生于赵国,公元前243年在楚国去世。历史中没有他拜过什么名师的记载,可能就是从战士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将军。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继位。公元前317年,韩赵魏联合攻秦失败,赵被斩杀约8万人。公元前313年,秦攻赵,赵再败,丢掉了蔺城。公元前309年,武灵王开展了以提升军队战斗力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这个时候廉颇大概18岁左右。经过几年的改革,廉颇见证了赵军从弱变强的整个过程。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中,赵惠文王正式掌权。
赵惠文王初期,廉颇从军。此时的赵国,与秦齐比起来,相对还是弱小些。秦国若想进取中原,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晋(韩赵魏三国),赵国更挡在了秦国东出函谷关的道路上。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军,作战勇敢,曾多次打败来犯的秦国,逼得秦改战为和。也正是因为此,才给苏秦、张仪等人提供了舞台。
公元前285年,秦赵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和盟。公元前284年,秦联合韩、燕、魏、赵五国,共同讨伐并大败齐国,赵国获得了齐的河间之地。公元前283年,廉颇攻齐阳晋一战成名。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紧接着就发生了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兵攻占了赵国的两座城池。公元前281年,秦国以白起为将,兵不血刃的攻占了赵国的石城,随后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秦赵之间即将展开大决战。危难之时,赵国任命廉颇为将,率军抵挡秦军进攻。经过与秦军的几场战斗,赵军在损失了2万人及几座城池之后,退守长平,与秦军僵持了起来。秦军大将白起,只能徒呼:为之奈何?此时,齐韩楚会盟,准备攻打秦国,秦国将目标从赵国转向了楚国,接着就发生了秦赵的渑池之会,赵国继续执行它的既定策略“南守北攻”,在秦楚战争中保持了中立。
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盟”事件后,蔺相如职务排到了廉颇的前面,廉颇不服,口出怨言。蔺相如敬而远之,并将一段话传递给了廉颇。豪爽的廉颇,负荆上门请罪,两人遂成刎颈之交。随后,赵国又出一位名将赵奢。公元前277年,白起大破楚国。面对三晋国家唇齿相依的关系,秦国将进攻的重点选在了魏国,希望借此将赵国引入战争。公元前276、275年,秦国连续攻魏破魏,韩国救魏,均被秦击败,韩国转投秦国。接着,赵魏又联合攻韩(此次以魏军为主),秦国援韩,双方在华阳大战,魏军损失13万人,赵军损失2万人。率军救援的廉颇来迟,没有与白起直接交战。此后,秦国灭掉了义渠国。
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继位。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老一辈将军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廉颇采取了“筑垒固守,伺机攻敌”的作战方针,凭借山险,固垒坚守三年。秦国看不能速胜,便使反间计。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用赵括替换了廉颇。长平战事的最后几个月,赵括和白起决战,结果大家都知道。
长平战事结束后,秦军分两路,兵临邯郸城下。赵孝成王一面启用廉颇为将负责邯郸防务,一面派苏代入秦游说范睢。公元前259年正月,秦同意赵割地,暂时修好。接着,虞卿劝说赵王,撕毁了不平等条约。秦国扣押了前来议和的赵胜,理由是因为他收留了范睢的仇人魏齐。虞卿弃相位,和魏齐亡命魏国去投奔信陵君没有被接受,魏齐自刎。公元前259年十月,秦将王陵率10万大军进攻邯郸,三个月无进展;秦国又增兵20万,二个月又无进展。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增兵10万继续围攻邯郸,仍不能下。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5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接着发生了“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两件大事。魏楚联军攻来,秦国40万大军败退,只剩下郑安平率领的2万秦军在邯郸城下苦战被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郑安平投降赵国,预示着长达三年之久的邯郸之战,以秦国失败告终。公元前257年11月,白起自杀于咸阳城外。公元前255年,范睢在秦国去世。
屋漏偏逢连阴雨,人走背运谁都欺。国家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
公元前251年,燕国见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60万攻赵,赵孝成王派廉颇和乐乘领兵应战。乐乘率兵5万在代城坚守,廉颇率兵20万迎击燕军主力。在廉颇的指挥下,燕军很快被打败,主将被杀副将被俘,赵军趁势扩大战果,继而兵围燕国首都蓟,在燕割让5座城邑求和后退军。在这次战争中,李牧、乐乘等人脱颖而出。战后,廉颇被封为信平君,并任相国。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
公元前245年,继位的赵悼襄王,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逃回邯郸,廉颇也离赵投魏。未被魏王重用,赵王也认为他老了,未再用。再后来,楚王将廉颇迎到了楚国,结果无功。公元前243年,廉颇在楚国去世,被葬于今安徽省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
看完有关廉颇将军的历史记载后,我们大家可能都会有同感,廉颇将军并非只会守,他更是一个攻守兼备、力挽狂澜的将军。
关于廉颇将军,我个人认为,他有好几个方面都打破了名将的纪录。这句话说的好像有些没有头没脑的,咱们都不知道名将都会有什么纪录,凭什么就说他打破了纪录?以下仅是个人观点,有待探讨。
第一个纪录,有名。这一点虽说他不是第一、二,但在二百多年的战国历史中,如果凭战绩,不管是评前四还是前十,他几乎都能入围,《千字文》中还给他定了个第三。在当时所谓的全中国排名靠前,那是什么情况?虽说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但我们要真正找一个能被广为流传,并被夸赞超过上千年历史的将军,还得看启蒙教材《千字文》。
第二个纪录,高龄。什么才算是高龄,就是指某一层次中较高的年龄。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史载,廉颇老将军去世时大概是八十四岁。八十四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大家看一下这个文件,在2016年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廉颇老将军八十二岁的时候,还在外带兵打仗。说到这里时,我想再提一个晋朝老将王濬,在七十四岁的时候,率领水军跨越长江征服了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以来纷争的乱世。如果赵王继续支持廉颇坚守长平的话,中国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第三个纪录,善终。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曾对战将的结局进行了描写,大概有八种之多,如文丑在阵中被斩、吕布被俘处死、吕蒙被关羽追魂、孙坚中箭毒发身亡、周瑜被活活气死、张飞被部下暗杀、姜维自杀、赵云自然终老。善终,指人正常的死亡,不死于刑戮或意外的灾祸;多指能享天年,安详而逝。“瓦罐常在井边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在战场上死人是最常见的事情,那时的将军要带人上阵交战的,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对手打了几十年的仗还能够活下来,并得到善终的将军不是很多。曾国藩首推的是郭子仪,大概也活了八十四岁,历仕三帝;廉颇老将军也是历仕赵三主魏一主楚一主,在奔魏后等待赵国召唤,不成,被楚国请为将军,最后老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第四个纪录,战绩。一个全能的将军,应当是攻守兼备的将军。廉颇不光能守,更能攻,他成名于公元前283年的伐齐攻取阳晋之战。此战中,廉颇率赵军长驱深入齐境。经此一役,廉颇官拜上卿,赵国成为了东方首屈一指的大国,秦国也不敢贸然对赵用兵。一时之间,天下良将为之节赞叹,天下诸侯为赵有此良将而震动。公元前278年,廉颇率军攻齐,孤军深入千余里破齐军。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公元前275年,廉颇率军攻魏,陷房陵、安阳城。可以说,廉颇率军征战,攻必取,守必固,几乎百战百胜,在当时威震列国。
第五个纪录,血性。在名将中,拿郭子仪来说,因为多次被罢免再用,他都能很平淡的接受,竭力地和朝中权臣搞好关系,靠自己的小心谨慎换来了善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中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个故事,值得玩味。唐代宗李豫当朝时,有一个叫卢杞的官员到郭子仪家拜见他。卢杞时任御史大夫,一看就是将来的政治明星。郭子仪赶紧吩咐家里的女眷,让她们躲起来。他的夫人、小姐就问;“我们为什么要躲他呢?”郭子仪说:“你们有所不知,卢杞这人长得丑,心眼又小,他来的时候万一那个丫鬟婢女没忍住一笑,他就会记恨在心。等他以后掌了权,我们郭家子孙一个都活不下来。”这么位高权重的一个人,从他晚年时做的这件小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或许这就是他能够福及子孙的原因。倒霉的岳飞,得了个“莫须有”罪名;可怜的是周亚夫,得了一个“不反地上,亦反地下”罪名。
而廉颇就不一样,一是,在赵惠文王准备参加渑池会盟前,曾对他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二是,针对逞口舌之能高过自己的蔺相如,明显的表现出不满,敢爱敢恨敢说,已经明确的放话准备当众羞辱蔺相如,最后又能以自己负荆请罪的方式圆满的解决了此事,二人没有结怨,反而成了过命的朋友。三是,在赵悼襄王派乐乘代替自己这件事上,不高兴的廉颇就拿起武器跟国家干,怒攻乐乘,自己也离赵投魏,没有受到追究,还在史书上留下了忠心赵国的传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廉颇:“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其它朝代的名将们,不要说干这类硬事,就是这类硬话都不敢说,整天夹着尾巴小心谨慎度日,还可能会被莫名其妙的干掉,无论他们怎么做,只要他们活着,领导就认为有威胁。原因可能就是,他们绝对做不出负荆请罪这类自污其名,彰显自己胸怀坦荡的事情!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 作者: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