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浪洋寺摩崖石刻
散见石窟
构成“金字塔”的基础
8世纪以来,中国的佛、道摩崖造像“四川最盛”。如果说,乐山大佛从体量而言是四川石窟艺术“金字塔”的塔尖,那这些散落的石刻造像,就是“金字塔”的阶石基础,他们共同构成了研究当时社会发展的密码。
在去年展开散见石窟调查前,曾有人对此感到不解:把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甚至安岳石窟保护好都是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研究散见石窟,又有何意义呢?
高大伦说,四川广元、巴中、安岳等成片分布、并且已经公布为国保单位的部分石窟,已经广为社会各界熟知。去年,国家文物局还将川渝石窟保护纳入了十三五规划,广元千佛崖也在不断投入资金加大保护力度,但更多散见于乡野之间、分布广泛的石刻造像,因为数量大、等级低,不仅因为自然原因存在风化等各种病害,有的连基本的安防设施也没有。“实际上,散见石窟造像和乐山大佛等知名石刻一样,都是四川石窟艺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然而,散见石窟的保存情况并不乐观。
达州和自贡两地的调查中,宣汉红峰乡石龙摩崖造像虽然近年有当地人专门修了房子遮风蔽雨,但现存的7龛造像却风化严重,有的仅存轮廓;浪洋寺石窟中,有的造像被青苔覆面,有的碑石字迹出现了沙砾化,无法识别。自贡荣县大佛虽然巍然矗立,但大佛背后龙洞的龛窟,有的因为风化严重像体细节不明,有的干脆连两侧龛门和龛顶也大部分残失。对比同一地区保存相对较好的龛窟,可见精致的楼阁廊桥和宝相庄严的造像,不禁令人扼腕。
不仅如此,最近几十年,不乏散见石窟中的精美造像被切割头部等盗窃情况发生,令人唏嘘。“像那种人迹罕至、保存状况堪忧的石窟,在我们调查清楚其价值之后,完全可以在不损害文物本体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进行搬迁。”
高大伦说,对大多数公众而言,对四川石窟艺术的认识,莫过于乐山大佛。但这些散见石窟,蕴含的信息十分丰富,“比如以广元、巴中为中心的川北地区,集中了自北朝晚期到盛唐时期的精美造像。这个区域是四川通往隋唐首都长安的金牛道、米仓道的交通要塞,南来北往频繁,经济发达,大家自然要在这些区域开龛造像。”而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水运交通渐盛,便出现了重庆大足、四川安岳为中心的川东南地区,高低起伏的丘陵和河岸上隐藏着数百处9至12世纪佛、道造像的盛况。对散见石窟进行调查,不仅可以梳理其基本状况,为保护提供资料,对其开凿年代以及题材的梳理,同样能够看出唐代佛教从北向四川地区传播的路径以及本地化演变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有地方政府意识到了散见石窟同样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达州万源杜家湾唐代摩崖造像,去年8月已经被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浪洋寺摩崖石刻在十几处题记佐证其历史价值之后,已准备申报新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广元、巴中段的散见石窟也即将开始调查。它们是否集中开凿于唐玄宗、唐僖宗入川的年代?是否主要分布在蜀道的几条主干道区域?它们能否丰富蜀道申报世界双遗产的文化内涵?谜底即将揭晓。(本文配图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