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另一种精彩——这个重阳节有爱、有温暖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题:活出另一种精彩——这个重阳节有爱、有温暖
新华社记者
当着记者的面,海桃微笑着拨通了妈妈的电话,不过当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她却没能忍住徘徊许久的泪水。“妈妈,我很好……”海桃努力地说。
大学刚毕业的兰海桃生在四川长在四川,从未远离过父母身边。因为爱情,2017年,她来到江苏南京和未婚夫生活在一起。这是她离开父母后在外地过的第一个重阳节。
今又重阳,海桃们很好,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好吗?
“老有所养”怡天年
“上午刚刚给3位老人过了90岁生日,给社区里的每位老人都送去了重阳糕,他们很开心的。”上海市愚园路361弄52号的乐龄生活馆内,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67岁的老人方佩儿一如既往地忙着。对她来说,每天都是重阳节,因为每天都在为了老人更健康、幸福的生活而奔走。
27日一早,91岁的云南昆明市五华区虹山中路社区居民王桂珍戴着红色的帽子来到社区活动室,与伙伴们一起参加重阳节活动。猜谜语、夹玻璃球等游戏一个个开展,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上海、云南等多省份正通过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助力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在织密养老服务网的同时,社会各方也致力于让老年市民享受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哇——!”台上表演着精彩的魔术,台下的老人们目不转睛,不时爆发出惊呼赞叹。27日,重阳节前一天,广州市妇联组织团体会员单位志愿者来到孝慈轩养老院,为老人带来节目表演、健康义诊和法律服务,与老人一同迎接重阳佳节。
沪上有一个名为“九九关爱小剧场”的敬老团体,深入上海城乡的街道和乡镇,免费为老年居民演出精彩节目。这个公益敬老演出团体已坚持近十载,成为上海敬老的“温暖工程”。
沪上著名评弹演员刘敏说,几年前听到一对家住沪郊金山朱泾五龙村的老年农民夫妇反映,已经好多年没有进剧场看戏了,心里很渴望。她就与其他老艺术家一起,专程赶到老夫妇家的客堂间,为老夫妇和他们的左邻右舍进行了一场公益演出。一时间,演的、看的,亲情交融。
“老有所为”拾乐趣
“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多年前,春节晚会上的小品《钟点工》讲述了子女雇人陪老人“唠嗑”的故事。如今,山西太原3位平均年龄在78岁的老年人郝彩莲、韩秀荣、李巧玲组成了现实版的“唠嗑队”,和小品不同,这个“唠嗑队”不收钱。而且,一年多来,“唠嗑队”在如何让老人摆脱烦恼和苦闷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宝典。
这厢老帮老,那厢老助幼。
三亚市民王启正已84岁,这个重阳节他是在医院度过的。
20多年前,为改善三亚青少年思想教育环境,在家人的支持下,王启正拆掉私宅,自筹资金60万元,创建了启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开园21年来,先后有超过30万人次到启园参观。
三亚市天涯区羊栏村青年王冠智3次考上大学,因没钱交学费,辍学在家,王启正帮他圆了大学梦。
河北邯郸67岁的老党员柴广平,退休后没有在家“安享晚年”,而是创办了冀南首家个人藏报馆,将自己40多年收藏的3万多份报纸公开展出,用来教育下一代。同时,他每年帮助十几个贫困学生,圆了他们的上学梦。
结伴儿走进教室,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记者近日在湖北多地老年大学采访发现,老年大学受欢迎成为新景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重拾“背上书包上学堂”的乐趣。
“天空没有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从59岁开始接触动力滑翔伞至今近10年时间,吉林省吉林市市民李佳昕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年龄最大的动力滑翔伞女选手,大家亲切地称她为“飞天奶奶”。
爱你在心口需开
如果说,社会是天空,那么,家,就是天空下那个温暖的巢。巢里的鸟儿,哪怕已经另筑新巢,仍然是他最深的牵挂。而你,是否牵挂着他们的牵挂?是否深情地凝视过他们的白发?
湖北姑娘李琴在南京从事销售工作,每天在大街小巷奔波,和不同的人都能谈笑风生,但和妈妈说句“我爱你”却显得十分的难为情。
磨蹭足有半个小时,李琴拨通了电话,鼓起勇气向妈妈“表白”,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声惊喜:“哎呦喂,宝贝,妈妈更爱你!”
冯淑俊2014年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退休后,就搬到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每到过节我就准备好菜,盼望小孩能和我们一起过,如果孩子工作忙,我们也理解。”她说。
重阳节前夕,冯淑俊接到了儿子的问候电话,意外中夹杂着惊喜。“其实做父母的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