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党委书记张宝芳:“让温暖看得见摸得着”
“小区变化大了,深一脚浅一脚的搓板路修补平整了,污水横流的化粪池重新疏通后换上了新盖子,就连丢过15辆自行车的老岳头都敢把电动车放在新修的车棚里了……”谈到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的变化,63岁的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居民薛俊芝逢人便夸社区党委书记张宝芳,“在这里,遇到啥大事小情的就找宝芳书记,准没错”。
薛俊芝夫妻没有固定收入,儿子一家三口和老两口挤在53.6平方米的蜗居里,日子和住的房子一样,过得紧紧巴巴。2012年,张宝芳来到竹竿巷社区任党委书记,薛俊芝发现很多人向张宝芳反映问题后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一天,她找到张宝芳试探性地问道:“张书记,俺老两口年纪大了,也没啥本事,能给俺俩找个活儿补贴补贴家用吗?”“我尽量帮您找找看”,得到张宝芳答复后,薛俊芝将信将疑地回了家。
让她没想到的是,两天后,张宝芳就给老两口找了一份社区保洁员的工作,每人每月1300元的工资。得到消息的薛俊芝找到张宝芳,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连说了十几个“谢谢”。
天有不测风云,薛俊芝的儿子得了肝硬化,家里不多的积蓄很快就花得“底朝天”。薛俊芝不想再给社区添麻烦,一句没提过,谁知从其他居民处得知情况后,张宝芳主动“上门找事”。了解情况后,张宝芳联系了红十字会,并安排网格员跑了一天,申请下来2000元。捧着救助金,薛俊芝哽咽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基层党组织解决好群众的小事儿就是工作上的大事儿,这些小事儿,只有走街串巷入户进门才能看得到、听得见。”走起路来脚下生风的张宝芳,说起话来也快人快语。
这几年,张宝芳通过走街串巷还真的“找到”不少事儿。去年12月份,家住中轴北楼的张圣红查出癌症,相对于住院、化疗的巨大开支,每月1100元退休金实在是杯水车薪,社区为其办理了大病救助;太白小区的苗惠,无业、离异且患有二级精神残疾,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社区为其办理了低保,张宝芳的手机也成了苗惠的“情感热线”……
“我自己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为此,张宝芳探索建立了“党建+公益”志愿服务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的“爱心驿站”党支部,不仅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还促进了社区以“党建统领,网格联动”为工作主线,开展网格化社区治理,让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解决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整个社区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在基层,为民服务有温度,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来自党的关爱,让温暖看得见摸得着。”张宝芳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王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