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国家宝藏”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2017年12月28日 15:35:51 |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图表:《盗/守墓笔记》三

  威胁:“开着汽车”的盗墓贼VS“骑马骑车”的执法者

  近几年来,文物价格不断上涨,在“一夜暴富”神话的刺激下,文物盗、贩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最初的盗掘者,经四五个层级转手,一件文物最终价格可翻至百倍,每一环节都有利可图。

  一方面,盗墓集团化、职业化、智能化趋势增强。纵观几起盗墓大案,不乏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的“摸金校尉”,他们专门研究古墓葬分布,密切关注考古动态,往往是“考古队前脚勘探结束,盗墓者后脚就赶到”。

  微光夜视仪、军用望远镜、三维立体成像仪、金属探测器……不少盗墓贼“武装到牙齿”,相比之下,文物的防盗设备却是面临着老化、失灵的困局。这种对比,在一些边远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媒体将其形容为“骑马骑车的执法者和开着汽车的盗墓贼”。

  另一方面,基层文保人手紧缺、职业素养不足,与日益繁重的田野文物保护任务不相适应。以盗墓贼经常“光顾”的皇陵为例,大到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主要靠文管所工作人员的日常巡视,而文管所往往只有三四个人员编制,难以做到有效保护。即便有群众文保员的“千里眼”“顺风耳”,面对海量的古墓葬以及狡猾的盗墓贼,这些人手也远远不够。再加上监守自盗、“内贼”引路等问题,当前文保工作更是面临重重挑战。

  此外,在盗销全球化的趋势下,文保工作还面临着另一个严重威胁——被盗文物加速流失海外。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64万件中国文物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而民间收藏数量是其10倍之多。怎样才能堵住这些文物流向海外的通道?这些流失文物,如何才能尽快追索回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黄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91122168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