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句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励着一群年轻人冲锋在传播真理的最前沿。他们是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宣讲团,10多年来,他们奔走在军营一线、学校社区、田间地头,向人们讲述着中国故事,诠释着中国道路,坚定着中国信念。
今年42岁的黄朝峰教授是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宣讲团的第一批成员。当时,学校里的不少博士、硕士只看重各自的专业研究,觉得理论课程用处不大,不愿意听。老师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们自己讲给自己听。于是,黄朝峰就成了第一个走上讲台的人。
在备课过程中,黄朝峰发现要想使理论通俗易懂,就要举例子、讲故事。而且自己所在的国防科技大学,就有很多鲜活事例。
黄朝峰的第一节课选择围绕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巨型计算机展开。“我们大家把要造的巨型机叫争气机,就是要争一口气,不能让西方国家再卡住我们的脖子。”这是国防科大“银河”计算机领军人物胡守仁教授的名言。黄朝峰说,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他被深深震撼了。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造巨型机,到1983年12月份首台亿次巨型机“银河”问世,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从“银河”到“天河”,从亿次到千万亿次,他们在27年里完成了世界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逆袭”,创造了中国速度,登上了“世界之巅”。
“这一奇迹是靠什么创造的?答案就写在可贵的银河精神里——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讲台上,黄朝峰述说着老一辈国防科大人的爱国情怀,讲台下,听课的师生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宣讲团成员杨培宇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时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句话感触颇深。2016年6月份,在导师刘戟锋教授的带领下,杨培宇加入了中国科协重大调研课题《战略高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研究》课题组,并将课题作为硕士论文选题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所承担的课题部分在理论层面有很大的延展空间,如果只是从所学科技哲学角度对其研究探讨,完成结题目标并不难,但是想要把课题做精做细却不容易。
就在杨培宇为这个问题所困扰的时候,宣讲团内一场交流会让他找到了突破口。这一天,国防经济专业的5名学员正结合国家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作成果交流。杨培宇发现,“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在概念内涵和外延上都和“战略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体系”有共通之处。交流会后,他便急忙要来了交流材料和课件,学习其中的理论要点和逻辑思路。尽管自己此前并未接触过国防经济专业,但是在与同学的请教讨论中,他逐渐厘清了两个学科之间在这一领域的逻辑支洽点,对课题研究的思路也越发清晰。
随后,杨培宇通过引入部分国防经济理论构建了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逻辑模型,在分析国内外现实案例基础上,证明了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与军民融合之间存在的内在一致性。2017年4月份,他在中国科技会堂顺利完成结题答辩,所提交的专报通过了中国科协评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宣讲团通过深钻细研夯实学生们的理论基础,把信仰理论、学用讲话变成同学们的自觉追求,让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广大官兵群众的学习成才、干事创业的强大武器。(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
征集丨2018"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
2017-12-15 09:39:47
-
热议丨雪乡错在哪?雪乡该如何纠错?
2018-01-05 11:04:35
-
盘点那些改变我们生活的手机软件
2018-01-05 11:04:35
-
冬雪纷飞,你的家乡下雪了吗?
2018-01-05 11:04:35
-
公务员注意!以后多了一项考核
2018-01-05 11: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