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月9日电 题:长沙“二十四节气诗会”传承传统文化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舞台中央,5名身着汉服的女子手捧茶杯款款走来,琴音响起,一场由潇湘诗会主办的“二十四节气诗会”之“小寒·养生”专场诗会7日在长沙举行。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受此启发,由志愿者组建的潇湘诗会在2017年举办“二十四节气诗会”。一个节气一场诗会,吸引大量现场观众,通过新媒体直播等传播方式,已获得十万多人次的关注,有力推动了文化传承。
诗会风格接地气
“二十四节气诗会”不只是诗人、朗诵家的诗会,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深入社区的举办地点、与百姓生活十分接近的表达平台,如此接地气的风格,使得原本高雅的诗歌文化推广到了普通群众中间。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我们选定的主题是‘养生’,将地点选在中医馆,可以说非常贴切。”潇湘诗会主要召集人、诗人胡述斌说。
“每一期我们发布预告,不只诗友们期待,社区群众很多也都慕名来打听,询问怎么参加,有哪些活动。”诗会策划志愿者晏晓锋认为,如何将高雅的诗歌融入市民文化又不流于形式,首先得在诗会节目质量和平衡上下工夫,选择什么节目,由谁来表演,都会考虑层次和平衡。
节气知识讲解、传统文化表演、朗诵、吟诵、故事讲演,古典诗词、现代诗、散文等等,灵活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将一场与诗歌的约会,变作文化的视听享受。
“参加诗会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那些融入了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古典诗词,比如讲‘孝’,诗歌《游子吟》小孩子就非常喜欢,没有说教的成分,但孩子能够明白母亲的付出。”市民王瑛莹参与了“秋分·齐家”的专场诗会,她告诉记者,现在小孩在家里也搞诗会,晚上都不看电视了,拉起家里的长辈,就开始读唐诗。
诗会主题正能量
“冬至古时称岁首,有拜长辈的习俗,主题为‘景仰’;‘瑞雪兆丰年’,‘大雪’的主题是‘向往’;霜降前夕,重阳将至,‘霜降’的主题为‘孝老爱亲’。”胡述斌对于节气主题的确定费了一番心思:“不仅要体现节气特点,更要接地气,要与平常百姓生活相关,在诗歌中有体现,还能讲出故事。”
据了解,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表示季节变迁的特别节令,“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重要时间节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
作为“二十节气诗会”策划人之一的宋专资说,纯粹的农业文化现在在都市里推广比较困难,结合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既能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主题正能量是诗会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在“立冬·养气”诗会中,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到文天祥的《正气歌》,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纪红建的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诗友们以铿锵朗诵带听众领略人之正气、文之正气、国之正气。
诗会志愿者热情投入
“诗会第一场我作为听众参加了,当时就被感染了,后来通过慢慢接触,现在已经参与诗会的策划和筹备工作。”80后雷烨告诉记者,诗会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和义工的热情投入。。
“诗会并不是协会或学会那样的组织机构,潇湘诗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现在成了一个文化品牌。”胡述斌认为,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品牌的认同感较强,潇湘诗会在湖南尤其在长沙地区知名度较高,随着“二十四节气诗会”的举办,吸引了一些义工和志愿者参加,很好地做到了一种文化传承。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因为诗歌而走到一起。诗会汇聚了多种资源,提供了一个供人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从诗歌朗诵、音乐制作、视频后期、摄影摄像等,既是汇集人才,也是锻炼人才。”晏晓锋说。
“近几年来,诗歌开始逐渐走向复兴,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市民文化的一部分。”潇湘诗会创始人之一、诗人李少白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走向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将越来越大。
-
征集丨让公共政策更友好 你的意见很重要
2017-12-15 09:39:47
-
高校限制学生深夜玩网游,你怎么看?
2018-01-09 08:27:03
-
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除了"裸奔"别无选择?
2018-01-09 08:46:27
-
一辈子交186万五险一金!退休你能拿回多少?
2018-01-09 10:13:40
-
冰雪之冠上的明珠:欣赏哈尔滨的冬季盛景
2018-01-09 1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