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中山站正是雪化时
2018-01-10 21:52:5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第34次南极科考)(1)南极风光·壮美冰山

  正值南极的夏季,冰山加速消融,呈现出圆形的镂空(2017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白国龙 摄

  新华社“雪龙”号1月10日电 通讯:中山站正是雪化时

  新华社记者 白国龙

  1月正是南极盛夏,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的积雪渐渐消融,许多地方岩石裸露出来。站在中山站西南方的高地,可以俯瞰站区的全貌。

  放眼望去,有两栋建筑最惹眼,一个是北部高地上的高层大气物理观测栋,因为是六边形建筑,也叫“六角楼”;另一个是南边半山坡的白色球状建筑,用来收发卫星数据。南北之间,十几栋大大小小的建筑像山丘间的村落,旁边还有几块小小的湖。

  茫茫冰雪,将海岸及更远的海面冻结连成片。有的地方平滑得像巨大的溜冰场,有的地方冰山犬牙交错。“雪龙”船被阻隔在38公里外的陆缘冰区。直升机在“雪龙”船和中山站之间的低空往返穿梭,运送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人员和货物,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蜻蜓。

  卸货那几天,直升机经常把货物吊至站区靠海岸一侧的中山广场。那是一块约两三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坦地。科考队员将吊来的新鲜蔬菜水果和其他物资,囤到连片集装箱组合成的仓库中。

  这些仓库其实是早期的中山站主楼,如今墙壁已斑驳。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张翼说,他曾在这些老建筑中生活过几个月,集装箱内狭窄的密闭空间、低矮的天花板以及久居其中造成的烦闷压抑让他印象深刻。因此,在设计新的中山站越冬楼时,他尽可能为舒缓科考队员压力创造出更多空间。

  新的越冬宿舍楼伫立在不远处,分上下两层,中间是上下通透的共享空间。越冬宿舍楼有一条廊桥通向旁边的综合楼。

  综合楼是科考队员们日常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人们会有置身都市写字楼办公室的错觉。即便南极最冷的季节,不管外边白天黑夜、刮风下雪,这里都温暖明亮。楼内餐厅、健身房、篮球场、医务室一应俱全,还有种植蔬菜的温室。第34次南极科考队中山站站长崔鹏惠说,只要料理得当,一周能吃上三顿新鲜蔬菜。

  中山站的供电供暖全靠站区的发电栋建筑,发电栋所需的燃油则由一条输油管道从东边的油库传输至此。一组外面画着京剧脸谱的旧油罐已淘汰不用,成为中山站的地标。在更东边,一组新的十二生肖图案的油罐每天源源不断向站区输送燃油。

  南极凌晨时分,太阳低落,天地间像是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蛋黄色。气温骤降,四周如真空一般寂静,白天融成刨冰状的雪此时踩上去又重新坚硬起来。贼鸥归巢,企鹅没了踪影,只有海豹眯着眼、抱着双鳍躺在冰上打盹。

  雪地车的车辙从站区向东南方延伸,车辙两侧尽是几米厚的冰墙,一直通向10公里外冰盖上的内陆出发基地,科考队员每次都是从这里向内陆的泰山站、昆仑站进发。在成百上千米厚的冰盖上,雪地车、雪橇、雪地摩托、履带挖掘机等重型装备成排陈列,等候下一次出征的召唤。

  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搭载着科学家和各种科研设备从冰上腾空飞起,在南极埃默里冰架上空展开科学考察,俯瞰着南极冰山和拉斯曼丘陵。

  这就是中山站——中国最大的南极科考站的夏季盛景。这里的夏季只有短短几十天,当阳光越过赤道直射北半球,这里会再次进入持续4个月的寒冷极夜。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19名越冬队员将在这里驻留400多天,等待南极的下一个夏天,等待“雪龙”船再次到来。

+1
【纠错】 责任编辑: 郝多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雪后梯田景如画
雪后梯田景如画
从国家科技大奖看创新走向
从国家科技大奖看创新走向
冬天,你想怎么玩?
冬天,你想怎么玩?
张家界武陵源现冰雪峰林 游人享“南国雪色”
张家界武陵源现冰雪峰林 游人享“南国雪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12224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