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追忆“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
2018-01-13 18:59:1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上海1月13日电 题:“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追忆“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

  新华社记者王辰阳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这是“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生前经常讲的话,也是他的行为准则。1月9日晚,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承业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赤子之心

  袁承业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开基早年留学美国,是化学博士。袁承业子承父业,自小喜欢化学,并最终选择了化学研究的人生之路。

  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后,袁承业在上海人民制药一厂任技术员。1951年5月,袁承业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被调入上海磺胺药厂筹备处工作,7月中旬赴苏联留学。

  在苏联,语言不通,袁承业突击学俄语,最多每天学7个小时。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学习期间,袁承业基本上每天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四年后,袁承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科学副博士学位(苏联学制)。

  袁承业1955年学成归国,被安排在化工部当管理干部,然而,他钟爱化学研究,希望能在科研一线工作。几经努力,1956年秋袁承业从化工部调到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这次工作调动是袁承业人生的转折点。

  改变研究方向

  多肽合成、电离辐射化学防护药物、防毒浸渍剂……袁承业在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随后,国家安排的一项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袁承业肩上。

  1959年下半年,“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有急切需要,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担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任务。“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强烈的理想信念打消了袁承业对改行的疑虑,他决心自力更生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贡献力量。

  急国家之所急,参与任务的科研人员,昼夜工作。袁承业曾组织研究人员一起去东北偏僻的矿山,在现场做萃取实验。

  经过一年多努力,袁承业带领研究组胜利完成了核燃料萃取剂的研究任务,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关键萃取剂。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后来评价:六十年代初,提取铀用的萃取剂研究,在当时是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没有它就提不出铀。

  承担核燃料萃取剂研究任务是袁承业研究方向的一次关键性改变,也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重大转折。此后,袁承业组织社会调查,根据国家建设需要,自选研究课题,开展了军转民用的萃取剂研究。

  “立足基础,着眼应用”是袁承业始终坚持的原则。袁承业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几百个化合物的合成和萃取实验,找到了一系列性能良好、品种齐全的萃取剂,其中有11个品种实现了工业生产。

  科研永不止步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研究纯粹的、经典的、单一学科的课题已经很少了,大多数被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所取代。”袁承业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言行合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实践。袁承业带领学生开展具生物活性有机磷化合物的新研究。他在九旬高龄时,还关心着钍基熔盐堆盐湖战略资源及锂同位素萃取分离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并为此向中国科学院提交《院士咨询报告》。

  袁承业还有一个身份——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培养了40多位研究生。袁承业把研究生的培养看作自己科学研究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坚持“研究生注重的是培养,不是当劳动力使用”和“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靠导师,还要靠导师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

  90届博士生王国洪是袁承业的得意门生,袁承业在王国洪毕业后推荐他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王国洪在家乡江苏常州建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用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

  “袁先生不仅关心我的学业,还关心我的个人大事,我结婚的时候,袁先生在他家里给我举办婚礼,我在袁先生这里,从做人到做研究都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仅自己受用,我还用来教育我的双胞胎女儿。”王国洪说。

  “作为科学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一辈子为国家做了哪些有用的贡献。”袁承业常用保尔·柯察金的话来要求自己和激励年轻人。这句话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探访马赛族村落
探访马赛族村落
【美丽中国】冰雪火山
【美丽中国】冰雪火山
冰封海湾
冰封海湾
隆冬里的“不冻江”
隆冬里的“不冻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25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