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为国出征叩苍穹——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2018-01-22 20:54:0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题:为国出征叩苍穹——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李国利、梅常伟、宗兆盾、赵金龙

  首次载人飞行、首次出舱行走、首次交会对接、首次太空授课……数十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渐强,辉煌成就举世瞩目。11位中国人先后成功飞上太空,在浩瀚星空写下永载人类史册的飞天答卷,也铺展开新时代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蓝图。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航天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为国出征。

(图文互动)(1)为国出征叩苍穹——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这是神舟六号任务航天员拍摄的画面。新华社发

  一个志在九天的梦想——“只有向更高更远的太空不断进发,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景海鹏今年51岁了,作为航天员的他,依然活跃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线。

  下一次还飞不飞?每每听到这个问题,景海鹏总会想起那封真情切切的信。

  信的作者叫方国俊,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选拔的航天员预备人选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代号“曙光一号”的载人航天计划仅维持5年便告终止,方国俊飞天梦碎,一生难以释怀。

  “你们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字里行间,方国俊的话满是自豪,也透着羡慕。景海鹏说,只有向更高更远的太空不断进发,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奉命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

  这是景海鹏的第三次太空之旅。

  这次飞行一共33天。在此之前,中国人在太空停留时间的最长纪录为15天,是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时创造的。

  那一年,王亚平作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太空授课,把一颗颗逐梦星空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而这一次,景海鹏和陈冬要面对的,除了驻留时长加倍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挑战,还有38项任务艰巨的科学试验。

  此后,中国航天员下一次飞天的目的地,将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空间站。为了这一天,航天员大队准备了整整20年。

  一路征尘,步步星光。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伴着中国航天员的英雄足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艰辛的征途,不朽的功勋。

(图文互动)(3)为国出征叩苍穹——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这是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拍摄的画面。新华社发

  2017年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景海鹏获得象征军队最高荣誉的“八一勋章”。沉甸甸的勋章,是党和人民授予景海鹏、授予全体航天员、授予所有航天工作者的无上荣光。

  不久后,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景海鹏如此吐露心声:“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这,也是全体航天员共同的不懈追求。

  一曲英勇无畏的凯歌——“我们当时已经做好一切心理准备,即使自己回不来,也要让国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2003年10月16日,刚刚上升到离地面三四十公里的高度,火箭和飞船突然产生共振,神舟五号飞船内的一切,都开始剧烈抖动。杨利伟眼前一阵发黑,觉得五脏六腑快要被震碎了。

  “我都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好在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杨利伟说。生死攸关的经历,就这样被他轻描淡写地带过。

  杨利伟不怕死吗?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恐惧死亡,这是天性。只是,作为航天员,从决定接受祖国挑选那一刻起,杨利伟和战友们就做好了献出一切的准备。

  2008年9月27日,距离地面343公里的轨道上,高速飞行的神舟七号,即将迎来中国人的首次出舱行走。

  翟志刚和刘伯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刚刚打开舱门之时,耳机中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报警。

  无助?恐惧?翟志刚顾不上多想,果断飞出舱门,调整任务步骤,第一时间接过刘伯明递来的五星红旗,面向镜头挥舞致意。

  翟志刚说:“我们当时已经做好一切心理准备,即使自己回不来,也要让国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以身许国、生死无惧,航天员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选项。

(图文互动)(2)为国出征叩苍穹——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这是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拍摄的画面。新华社发

  201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航天员刘洋和爱人在路上静静走着。自从刘洋开始备战神舟九号任务,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一起散步了。

  “如果我真的回不来,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情。”刘洋放慢步子,仿佛要为说话多攒些力气,“帮我照顾好父母,娶一个会做饭的妻子。”

  爱人没有马上回应刘洋,而是紧紧握住她的手,深情地望着她说:“我们要一起照顾父母,我等你回来。”

  一生矢志不渝的坚持——“只要任务需要,我永远不会停下备战的脚步,时刻准备接受党和人民挑选。”

  中国的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730多位献身航天事业的先辈长眠于此。

  每次执行任务前,航天员都会来到陵园瞻仰祭扫。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发射在即,作为备份乘组人员的邓清明又一次来到这里。这是他1998年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后,第三次入选备份。

  大漠戈壁,长天寥廓。站在这片中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的土地上,年过五旬的邓清明思绪万千。那年,年迈的母亲不远千里,专程从江西老家来北京看他,心心念念地说,希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儿子飞上太空。

  倏忽十几载过去,中国人先后6次成功问天,邓清明的飞天梦却迟迟未能实现。

  谁上谁不上,谁主份谁备份,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被称为“航天员女教头”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即便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成绩,相差也很小,有时是一两分,有时只有零点零几分。

  选上的,为国飞天;没选上的,继续坚持。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刘旺,坚持了14年;为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担任摄像的张晓光,坚持了15年;还有的航天员,直到退出现役也没有圆梦飞天……

(图文互动)(4)为国出征叩苍穹——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这是神舟六号任务航天员拍摄的画面。 新华社发

  2014年3月,乍暖还寒时节,5名航天员告别了他们为之奋斗了10多年的航天员岗位,他们是:李庆龙、吴杰、陈全、潘占春、赵传东。

  停航停训仪式上,陈全紧紧握着邓清明的手,叮嘱这位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但仍在训练备战的亲密战友,“要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邓清明时刻准备着,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但2016年的这次飞天,他又一次失之交臂了。宣布结果那天,邓清明沉默了片刻,转身面向景海鹏,送上一个深情的拥抱。

  “祝贺你。”邓清明说。

  “谢谢你。”景海鹏说。

  一话一答间,崭新的飞天征程再次开启。邓清明说:“只要任务需要,我永远不会停下备战的脚步,时刻准备接受党和人民挑选。”

相关链接:

   筑梦九天写忠诚——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新华社评论员:胸怀凌云志 共筑航天梦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相关新闻
  • 新华社评论员:胸怀凌云志 共筑航天梦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奋进新时代,筑梦写新篇。让我们向中国航天员群体学习,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实现新征程上的奋斗目标。
    2018-01-21 16:15:53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任务突破百次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于1958年10月,是我国组建最早的综合性航天发射场和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各种中低轨道试验卫星、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空间目标飞行器、实验室的测试发射,以及航天员搜索救援等任务。
    2018-01-19 19:42:50
  • 中国航天开启“超级2018” 发射任务有望超40次
    为了实施嫦娥四号任务,中国计划在2018年6月先发射一枚中继卫星,搭建测控通信、数据传输链路,来确保与嫦娥四号通信畅通。2017年11月,北斗三号工程首发双星成功发射入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8-01-17 06:35:23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美国各地举行妇女大游行
美国各地举行妇女大游行
朝韩两国携手运动场
朝韩两国携手运动场
湖北: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让文化自信薪火相传
湖北: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让文化自信薪火相传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22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