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2月3日电(记者樊曦、王烁)“铁路架在半山腰,火车飞驰冲云霄。”站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陇海线杨连第桥下,远远就看到离地40多米高的桥梁下挂着一个木板,木板上隐约看到一个黄色的身影,在寒冬的山谷中如秋千般飘荡……
这位在高空中“荡秋千”的黄衣人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李玉斌。
早晨7点,天刚蒙蒙亮,李玉斌就和工友们拿着作业工具开始新的一天的桥梁维护,今天他主要的任务是给梁体的人行道下的钢构架托架进行检查和除锈、油漆。只见李玉斌在确认好安全带末端的锁扣上护栏后,奋身一跃,翻出桥面,蹲在了悬在大桥外的一块狭长木板上,稍微一用力,木板便随着山谷中的风在高空中晃动不停。
“这算是桥梁工的必修课,刚上班的时候,师傅不让干活,只让上架,光坐着体验,腿都吓得直哆嗦。”李玉斌说,现在他荡着秋千看起来潇洒自如,第一次“荡秋千”时也吓得不轻。
杨连第桥地处峡谷,位于两山之间的一处风口地段。冬季经常出现大风,给桥梁检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春节期间气温更是低至零下10摄氏度。上到桥面、下至墩台检修桥梁设施,别说干活就是站到桥上,再厚的棉衣棉裤、防寒手套都是摆设。桥梁工的手都冻裂了,遇到降雪,这里经常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雪都不会融化。而杨连第桥上的线路钢轨、扣件和钢梁及连接零件等零部件,极易发生断裂,钢梁容易出现钢材脆断、裂纹等安全隐患,为了保障大桥通车顺畅,即使天气再恶劣,李玉斌都要和工友们对大桥进行维护。
为了方便干活,李玉斌在作业时会尽量穿得轻便些,挂在桥下,风几乎灌满了他的衣袖、裤管,“挂在下面,风吹得钻心冷。”李玉斌灵活地爬回桥上,搓了搓已经冻僵的双手,将安全帽赶快换成了棉帽。“安全帽都成了‘透风帽’了。”李玉斌笑着说。
春运期间,李玉斌每周都要带领工友们对桥上护轨、螺栓、防爬器、枕木,桥梁下部墩台、梁体、支座和梁体连接部件进行全方位检修,防止断轨和螺栓折断,这些工作在平时每月才检查一遍,而这短短40天,他们要付出比平时多2倍以上的精力,才能确保旅客列车安全正点通过。
始建于1923年的杨连第桥是以“登高英雄”杨连第名字命名的陇海铁路八号桥,也是我国铁路线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梁。桥高47米、桥长172.5米,跨越深谷,山势险峻,是陇海线上的最高桥梁。至今,当地村民中仍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八号顶,八号顶,失手掉成饼;八号端,八号端,上桥如上天。”38岁的李玉斌是第三代杨连第桥的守护者,10年的艰苦历练,练就了桥梁工的“十八般武艺”,如今,他也成为业务娴熟、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工长。
从小听着爷爷、父亲讲杨连第烈士的英雄事迹,在英雄故事的熏陶下,李玉斌当兵复员后选择了铁路,主动申请调到杨连第桥隧工区。他时刻牢记祖辈和父辈的嘱托教诲,传承杨连第登高精神,精心养护桥隧设备,无论是桥梁检修,还是隧道打冰,脏活、累活、险活他都抢着干。
2012年和2014年,杨连第桥上下行钢梁桥实施换枕、除锈、喷锌、涂装和更换人行道板等施工,李玉斌坚持身先士卒,时刻冲在前、干在先,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工艺复杂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带领职工连续奋战在施工现场,克服场地狭小、高空作业危险等困难,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
由于春运期间加开临客列车,旅客运输任务繁忙,平均每分钟就有一列车通过大桥,检修任务繁重,保证行车安全责任重大。每年春节,李玉斌都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岗位,应急值守。“我们要保证每一趟旅客列车安全正点通过工区管辖的桥梁隧道,让广大旅客平安回家过年,这10年我只回去过了2个年,家人也有埋怨。”李玉斌看着身后的铁轨,顿了一下接着说,“理解万岁呗。”
现如今,“登高英雄”杨连第在这里完成登高壮举已经过去69年了,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着“登高精神”,继续肩负守护大桥安全畅通的伟大使命,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英雄故事。
-
2018春运来了,你打算怎么回家?
2018-02-02 11:01:17
-
亩均论英雄,浙江的这个尝试会给企业带来什么?
2018-02-03 08:35:31
-
张泉灵: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2018-02-03 08:35:31
-
魅力湿地·美丽中国:盘点中国最美湿地
2018-02-02 11:01:17
-
电信诈骗、"毒跑道",最高法发布2017年十大案件
2018-02-02 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