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娘舍:写在云端上的忠诚之歌
新华社拉萨2月14日电 题:詹娘舍:写在云端上的忠诚之歌
新华社记者 樊永强、琚振华
“从我面前150米开始,有延绵6.8公里高山防区。我们的使命,就是确保它的绝对安全。”
站在仅有“立锥之地”的雪山之巅——詹娘舍,上士詹华戏称自己是“哨姓人”。在他背后,是海拔7350米的卓木拉日雪山。
“云中哨所”从来不缺感人故事
詹华守卫的詹娘舍哨所位于西藏亚东边防,海拔4655米,四周都是接近垂直的悬崖峭壁。
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仅相当于平原的40%,一年中大雪封山期长达7个月,6级以上的大风一刮就是300天,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即使是盛夏季节,这里也是风吼雪舞,大片大片的雪花飘下来,冻得人直打哆嗦。
这里还是著名的雷暴区,每天下午3点准时打雷,一个接一个地打,一连要打2个多小时。
当地藏族群众说,詹娘舍是“连鹰都飞不过”的地方。用水靠天,物资靠背,是哨所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大雪封山季节“喊几嗓子都能引发雪崩”的詹娘舍哨所,从来不缺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一年,詹娘舍哨所官兵面对雪崩舍生忘死救战友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
詹华回忆,在他新兵入伍的那年春天,雪下得特别大。18岁的战士于辉在执勤时遭遇雪崩掉下山崖,23岁的班长靖磊磊不顾一切冲入雪中施救,一起被流雪冲走。25岁的卫生员王鑫等雪势稍稳后,再次冲入雪中。遗憾的是,雪崩再次发生了……
第二天,靖磊磊亲自喂养的护边犬——“雕狼”在山下几百米的雪地里原地转圈。在雪下2米多深的地方,悲痛欲绝的战友们找到了全身已经冻得发黑、紧紧抱在一起的三名烈士!
从那天起,詹华再也没见过“雕狼”。
“什么是职责?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战友?一系列的问题在那一瞬间找到了答案。”詹华说。
在这里,詹华一待就是12年。有时候他也会想:如果靖班长他们还活着,今年差不多也该退伍了,小孩也该有好几岁了吧?
“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最伟大的生命”
那一天,詹娘舍官兵身披“冰铠甲”在暴雪中跋涉的照片“震惊”了整个网络。
2017年3月,依旧下着大雪。哨所通讯线路被雷电击坏,排长李玉成带着两名战士沿路巡线。大雪像“流水”一样,很快就没过了脚面、膝盖、腰部……
原本3个小时的路程,他们走了整整12个小时。当爬过最后666级的冰雪台阶回到哨所,所有人的手脚已经冻木、棉衣棉帽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铠甲”。
官兵们在暴雪中艰难跋涉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网友看后都“潸然泪下”。有媒体评论说,詹娘舍哨所代表的高原戍边军人是“当之无愧的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最伟大的生命”。
对于荣誉和褒奖,哨所官兵一向很“淡定”。面对记者采访,李玉成轻描淡写地说:“那天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17公里的雪地陡坡,我们可能永远都走不出来了。”
在詹娘舍所在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扎根边疆、卫国戍边”的忠诚基因代代相传。
“海拔高,使命更高。”某边防团政委占荣华说,我们处在祖国西南边防前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戍边官兵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不辱使命、不畏强敌、不惧艰险,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曲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时代战歌。
“将士守边关,祖国是后盾,人民是靠山”
从1982年开始,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的三位藏族阿妈德吉、普次和次仁曲珍每周或每半月一次为当地边防哨所免费送菜,先后为哨所送菜100多吨,往返里程超过6万公里,被一代代哨所官兵亲切地称为“妈妈”。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某边防团官兵为三位老阿妈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占荣华向她们颁发了“永远的兵妈妈”荣誉证书——随着运输索道的建成运行,詹娘舍哨所从此告别了靠人力背水背菜的历史,三位藏族阿妈也光荣“下岗”了。
“嗖嗖嗖,一下子就上去了!”得知以前需要人背肩扛9个多小时才能送达的蔬菜,现在只需要40分钟就能到达詹娘舍哨所,60岁的德吉阿妈直言不可想象!
“哨所即将接入国家电网,柴油机发电也将成历史。”詹华说,“我们甚至还能在执勤之余用上4G网络。”
“将士守边关,祖国是后盾,人民是靠山。”在占荣华看来,随着国家和军队各方面投入的持续增加,西藏高原边防条件会越来越好,官兵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