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指路大王”谢亮:“别人喊谢谢我就开心”
2018-02-24 07:32:56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指路大王”谢亮 “别人喊谢谢我就开心”

  2008年,谢亮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受访者供图

  姓名:谢亮

  性别:男

  终年:87岁

  去世原因:病逝

  主要事迹:在东直门公交站附近义务指路16年,平均每天为1500名行人指路

  为什么要上街给行人指路?

  老谢讲过两次经历。第一次,他在积水潭医院附近找公交站,向路边摊主求助,问了三遍,对方一声不响。第二次是个7月天,有位老太太扛着行李问他车站在哪儿,他得知对方已饶了一大圈儿,心想要是有人指下路,就不用走这些冤枉路了。

  “指路就那么难吗?”2001年9月,七旬的老谢扛着写有“义务指路”的木板,出门了。

  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路长在嘴巴上”,老谢成了活地图——他熟悉东直门范围内23个车次、485个车站的情况,平均每天为1500名行人指路,最忙时候平均6秒接待一位咨询者。

  他本想着,坚持10年就满足了。但16年来,无论风雨寒暑,人们总能在东直门看到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

  很少有人知道,老谢本名谢亮。大多情况下,人们亲切地称他“指路大王”。2月21日,87岁的他肺部感染病逝。

  “什么忙都帮”

  决定上街“帮个忙”那年,老谢已是七旬老头了。

  退休后,他住在东直门公交站附近的小区。这里人流量大,外地人也多,每次他出门,总能碰见晕头转向的问路人。

  2001年9月,老谢找来一块木板,用红墨写上“义务指路”四个大字,就这么举着下了4楼,走完一条街道,再穿过一条马路,来到东直门公交站,耗时5分钟。

  早上七八点,这里已经往来繁忙,他在站台找个角落站着,开始指路。

  “一大早出门,下午四点多回家。”儿子谢宁(化名)记得,起初,父亲指路遭到母亲抗议:除了往返10分钟的路程,他在公交站台上一站就是一整天,怕身体吃不消。

  但老谢没有理会,反而越做越认真。

  那时,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动工,许多公交车站牌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车站和路线,很多北京人也摸不清。

  老谢把东直门范围内23个车次、485个车站名称全抄在笔记本上,并按次序汇总。他还挤时间把东直门转了好几遍,把人们常打听的一些单位和建筑记下来。

  为了指出车站的准确位置和距离,每个车站老谢都要走上三四个来回,用步子测量,回答问路人时,能准确到米。

  一段时间后,他指路时的随身物品中,便多了个厚厚的笔记本,那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指路秘籍”。

  谢宁回忆,父亲除了指路,也常常给行人提供其他帮助。有位40多岁的妇女,哭诉打工被辞退没钱交房租。老谢安慰一阵后,帮她扛着行李一路送到目的地,还付了车费。

  见到举着牌子乞讨的,老谢也会伸援手。谢宁曾提醒他小心被骗,老人却不以为然,“哪有那么多骗子,万一帮到人家了呢?”

  他常跟家人念叨,指路这么多年,最感动的不是一句句“谢谢”,而是他曾借钱给一个自称没钱坐车的人,过了一段时间,人家专程从山东老家赶回来还钱。

  最忙时6秒接待一位咨询者

  老谢指路的第三天,张大姐决定跟他聊一聊。

  她当时是东直门附近一所学校的老师,东直门公交站是上班的必经之地。“九月份,走几步就出汗。我连续三天看到这个大爷在公交站指路,觉得很感动。”

  张大姐印象中,老人穿一件汗衫,一米七左右的个头,身材瘦小,脸晒得红扑扑,一手举着指路牌,一手拿着小本儿。“找他问路的人特别多,都排队了,我在边上等了20多分钟,他才有空跟我搭话。”

  她问老谢“辛苦吗”,他只一笑,“多喝点水就好了嘛。”

  谢宁也记得,时间久了,父亲不仅不觉得辛苦,反而更起劲。“大风大雨天都要出去,饭都没法按时吃。”

  觉得在人群中指路不方便,老谢干脆搬来一张木桌,放在东直门立交桥东北角的墙边,在墙上挂一张北京交通地图,再撑把遮阳伞,开始“摆摊”。

  有人做过统计,他平均每天要为1500人指路,碰到节假日,一天有三四千人前来问路。指路站点最忙的时候,平均每6秒钟就接待一位咨询者。

  指路不易。谢宁回忆,父亲的指路摊位固定后,除了早出晚归,还会遭到一些黑车司机刁难甚至威胁。“那时公交站混乱,很多黑车蒙骗外地人拉活儿,父亲指路影响到他们的生意。”谢宁记得,那帮人为了赶他走,经常骂人,甚至要动手。

  家人都很担心,但老谢却不害怕,“我在做好事,有什么可怕的?”

  张大姐也见过这种场景,碰到别人来为难时,老谢就不予理睬,继续指路。“时间久了,这些司机也习惯了他的存在,甚至还有来表达敬佩的。”

  慢慢地,老谢指路成了东直门一道风景。2006年,东城区将他评选为年度十大感动人物之一;2007年获得全国道德楷模入围奖和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称号;2008年北京奥运,他成为火炬手,接过圣火奔跑在他熟悉的马路上。

  有人称他“指路大王”,老谢开玩笑地回应说,“我姓谢,每天有很多人谢我,别人喊谢谢我就很开心了!”

  年近8旬学英语为老外指路

  老伴去世后,老谢一直独居。谢宁为方便照料,多次劝父亲搬到自己家同住,却都被拒绝。

  理由每次都一样,儿子家离公交站太远,他不愿每天花几个小时在路上。谢宁欣慰的是,老爷子身体还算硬朗,脚力也好。“年过80还能健步如飞,每天爬楼梯,走起路来我们撵他都费劲。”

  在熟人看来,晚年的老谢,似乎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指路。一到指路站他就开心,就笑。

  张大姐每次路过,总能看到满脸笑容的老谢,有时候一聊就是一个小时。一次,她邀请老谢去给学生讲课,他拿出年轻时的军装照,孩子们起哄夸他帅,老谢眉角一扬,“那当然!”

  高玉红是老谢最早带出的志愿者之一,虽然岁数相差过半,但两人相处得很好。“老爷子很乐观,爱开玩笑,跟年轻人甚至小孩子都能打成一片。”志愿者们在一起,都喜欢喊他“谢老”,他一听就乐,“你们怎么老是谢我。”

  2006年,老谢在东直门有了一处义务指路亭,老张、老王、老刘们开始“上岗”。再后来,不少学生团体、青年志愿者也加入进来,指路点变成指路队,小小的蓝色岗亭热闹起来。

  一起指路多年的老梁回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指路点一下子多了很多外国人,老谢便萌生学外语的想法。老梁年轻时有英文底子,老谢没少麻烦他。“一句句死记硬背,每天说一些to、bus之类的英文,常常把大家逗乐。”

  去年底,一向身体硬朗的老谢突然病倒,几个月后离开人世。

  2月23日的追悼会上,一批身穿马甲的指路站志愿者前来送行。有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有青年,送完老谢,他们回到东直门那间小蓝亭内,继续坚守。

  义务指路站设就在公交站附近十字路口的拐角处,约10平方的白色铁皮房,一米多高,窗台伸出一排扶手,以便行人问路。附近数十米宽的车道上来往繁忙,多辆公交车、出租车在此停靠,一批批拉着行李的人下车,各自散去。

  记者 李明

+1
【纠错】 责任编辑: 成岚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铁花火雨”庆新春
“铁花火雨”庆新春
郁金香盛开游人来
郁金香盛开游人来
娃娃过大年
娃娃过大年
红红火火过大年
红红火火过大年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51112244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