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从“洋镐、耙子、破棉袄”到科技养路
2018-02-26 15:26:3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合肥2月26日电 题:从“洋镐、耙子、破棉袄”到科技养路

  新华社记者汪奥娜

  “洋镐、耙子、破棉袄”俗称养路“三件宝”。“列车跑得多了,钢轨下面的砂石和翻浆上来的泥土黏成块,硬得很,普通的铁锹还砸不动,必须先用洋镐再用耙子松一松。”有着40年工龄的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阜阳工务段退管办主任张贵杰说。

  “大雨大干,小雨小干,刮风当电扇。”养护工们长期户外作业,扛上洋镐和耙子,一走就是几十公里,汗水、泥水和机油混到一起,破棉袄也就成了人手一件的工作服。

  “现在这‘三件宝’只能在陈列馆里才能看到了。”张贵杰说,近年来,段里使用的科技设备越来越多,从捣固到探伤再到换枕,纯人工养路的时代已经结束。

  “用洋镐砸,一个人一天能砸95根枕木的距离就算是厉害的了。现在捣固机和捣固棒代替了洋镐,一天能覆盖三四百根枕木的距离,变化太大了。”阜阳工务段机关党总支书记关启坤说。

  记者看到,叉车大小的双轨式探伤车上,穿着整洁工作服和黄色背心的五名探伤工坐在车上,其中一名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波形,据此判断钢轨内部是否有伤损。

  “传统的小型探伤仪长得像超市的手推车,检查速度是每小时2到3公里,还只是一股,现场作业需要6到8人。现在探伤车的时速能够达到每小时15公里,同时检查两条轨道,而且省去将近一半的人力。”阜阳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探伤一工区工长刘光谊说。

  同时,预防断轨的手段也更为先进。自2014年阜六新线开通以来,由于信号控制系统是半自动闭塞方式,断轨后无法通过轨道电路的变化来发现故障,只能加强人工巡查。去年11月,工务段利用先进的钢轨载波通信原理,在轨道的一端安装信号发码装置,另一端安装信号接收装置,通过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波形实现了实时在线检测。在发生断轨后,系统能在1分钟内完成识别并报警,断轨地点精确到1千米。

  去年6月,阜阳工务段进行京九线换枕,“壮硕”新枕取代“瘦小”旧枕垫在钢轨下,以确保列车运行更加快速平稳。“以前更换水泥枕,工人一天下来腰和腿都不听使唤了。”关启坤说,换枕需要先把水泥枕上固定钢轨用的螺丝拧松,250公斤重的二型枕一个人搬不动,需要四个人来操作,一天差不多只能换二十根,换好后再重新把螺丝拧紧。

  此次新换的三型枕足有400多公斤重,但工务段有了400余米长的黄色大修车,机械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号子声。负责配合作业的领工员牛付涛介绍,过去人工换枕,七八百米的换枕量,差不多得上百人参与作业,现在大型机械1小时能推进400米,不仅效率高,而且作业质量也大为提高。

  “上世纪80年代末,工务段的小伙子可不好找对象,看着就邋遢。”张贵杰说,“现在职工干活的舒适度明显提高,比以前干净、轻松不少,效率反而大大提高,年轻小伙儿都挺直了腰板。”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平昌冬奥赛场上的中国新生代
平昌冬奥赛场上的中国新生代
冬奥赛场上的中国老将
冬奥赛场上的中国老将
乡村斗牛闹新春
乡村斗牛闹新春
山东济南:艺考开考 考生同场竞技
山东济南:艺考开考 考生同场竞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45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