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3月12日电 题:海南“绿色娘子军”植树26载万亩沙丘变绿洲
新华社记者李金红、曾佳慧
11日上午,海南昌江县棋子湾畔,烈日当空。
陶凤交和四位姐妹肩挑竹筐,朝着棋子湾中角方向急匆匆走去。经过一番观察后,陶凤交在一片空地旁停了下来,不时用衣角擦拭额头上的汗水。
“就在这里补种,咱们要赶在太阳下山前收工。”陶凤交转过头向身后的姐妹说。随行的姐妹们摘去头上戴的斗笠,弯下腰将竹筐里的木麻黄种苗一一取出,挖坑,开始播种。
这样的画面在陶凤交的生命里已上演了26年。在她的带领下,海南一支“绿色娘子军”26年播种338万株木麻黄,为近两万亩沙滩披上“绿装”,让昔日的荒漠变成了今日的海防林。
陶凤交的老家在临海的昌化镇,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海南岛面积最大最顽固的沙漠。每年一到台风季节风沙肆虐,老人小孩不敢出门,村民将家里的风沙清扫干净后,新的风沙又来了。
海南省林业厅一位退休干部介绍,这里曾是海南植树造林的重点区域。但由于缺少海防林的保障,风沙不仅淹没了附近村民的农田,周边群众也因沙尘眼疾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昌化镇不仅日照强、气温高,而且连续8个多月的旱季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两倍,流动的沙丘上种树难以实现。
1992年,外地一个老板承包了昌江棋子湾段海防林的建造任务,请当地村民去种树,工钱是7元每天。陶凤交和同村的姐妹们便加入了造林大军。
陶凤交说,早年间丈夫意外去世,她带着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种树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是种了三年,成活的树木寥寥无几。当初承包造林的老板无奈选择放弃。这时,陶凤交却急了:“3年沙漠不见绿,我不甘心。”
1995年底,陶凤交拉着同村姐妹文英娥找到了昌江县林业局,承包下了“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继续造林。
在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的循环中,陶凤交和姐妹们摸索出了土办法:先种野菠萝固定住流沙再种木麻黄。此外,她还把育苗的营养袋进行改良,通过浸泡幼苗、增加挖坑深度、使用保水剂等办法。在一次次的努力下,原本白茫茫的沙地上,终于开始有了点点翠绿。
为了增绿,“绿色娘子军”吃尽了苦头。
棋子湾临近大海,没有淡水资源,陶凤交她们只能在5公里外的水源地育苗。育好了树苗,还得挑到海岸上去种,陶凤交和姐妹们一人一根扁担,就这样将338万株树苗用肩膀扛了过去。
“以前没有水泥路,一路过去全是沙地,姐妹们舍不得花钱买鞋,干脆赤脚上阵。”今年已经76岁的文英娥回忆,肩上的一筐树苗超过130斤,姐妹们的肩膀不仅磨出血泡,还赤脚踩在沙滩上,烫得想哭。“实在扛不住时,我们干脆将双脚插到沙子里降温。”
相比身体的劳累,同乡的误解让陶凤交受尽委屈。因被误解种树占了别人的土地,一位村民直接将臭粪泼在陶凤交身上。那晚,陶凤交号啕大哭。后来在当地主管部门的教育下,老百姓开始理解海防林防风固沙、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擦去眼泪后,陶凤交迈出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为了护林,她干脆在沙丘上“安营扎寨”。每年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三回家,其余时间她都是领着孩子在沙丘棚子里过。在这样的环境下,娘仨靠着微薄的收入顽强地生活。
陶凤交的右腿上至今还有一道十厘米的伤疤。有一年台风来临,海水蔓延到林地,尚未懂事的儿子非常惊慌。陶凤交赶去救孩子时,一根树枝插破小腿,鲜血直流。当时,陶凤交并未发觉,直到带着孩子离开危险地带,她才感到隐隐作痛。后来在医院缝了45针。
2010年,昌江县海防林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昌江县林业局统计,全县海防林面积超过5.2万亩,而其中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种了1.88万余亩,占全县海防林面积的36%。
如今,棋子湾一片绿洲,陶凤交和姐妹们又主动加入了护林队伍,“下半生还要和姐妹们一起补种护林。”她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