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西藏芒康:“耕种”千年古盐田
2018-03-14 14:34:3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拉萨3月14日电(记者王沁鸥)3月,藏东横断山脉腹地渐渐回暖。澜沧江畔,47岁的斯朗曲措和几名村民在山坡上的一块“田地”中劳作。这块“田地”产出的不是一般农作物,而是盐。

  这是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境内的盐井古盐田。纳西民族乡现存盐田近10万平方米,盐户300多户。每年3月至5月是最适合晒盐的时节,面积大的盐田一块能产50多斤,在市面上可以卖到两元一斤。

  斯朗曲措家的29块盐田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加达村。为了赶上产盐的黄金季,她这几天天不亮就到江边的盐井旁抽水、挑水、晾晒、收盐,一直干到日落时分。

  “我小时候就看着村里的大人晒盐,长大当了盐户。”斯朗曲措说,盐田就像她的衣食父母,也像她的孩子。

  斯朗曲措继承的是一项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由于山势陡峭,这片被当地人称为“盐井”的区域耕地稀少,而岩层中富含盐矿。地下水溶解了地层中的盐并涌上地面,就形成了可用来晒盐的卤水井。当地藏族和纳西族盐户将草本植物碾碎铺于木棚之上,再覆一层泥土,便形成了小块的盐田。

  “盐井古盐田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芒康县文广局局长任建全说,据史料记载,盐井地区在唐朝时期便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其食盐晒制技艺一直流传至今,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澜沧江的洪水自古以来便威胁着盐田的生产;在田中劳作也是一件苦差事,当地一些年轻人有了更多职业选择后,便不愿在盐田中经受风吹日晒。

  “保护发展晒盐技艺需要新思路。”任建全说。

  去年,当地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对加达村等地的盐田进行加固,修缮了防洪沟。县政府定期邀请晒盐技艺传承人对盐户进行培训,还计划依托盐田打造当地的旅游产业,让盐户“变身”民宿老板,并开发含盐化妆品等旅游纪念品,增加盐的产品附加值。

  “盐田收入来源以后会越来越多,我会把制盐的手艺传下去。”斯朗曲措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花开春茶香
花开春茶香
春之吻
春之吻
无声的抗议
无声的抗议
小小“空气质量检测员”
小小“空气质量检测员”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53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