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王超在试马镇红庙村的茶园里查看茶树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新华社西安3月16日电 题:要当“财神爷”,帮扶不停歇——“茶二代”王超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李一博
秦岭山区陕西省商南县的春天,阳光灿烂,生机勃勃。15日,沁园春茶业公司负责人王超一大早就来到位于试马镇的3000亩茶园里,向前来参加茶叶种植技术交流的陕西省同行们分享自己的经验。
看到王超,正在茶园里除草劳作的数十位村民纷纷上前攀谈起来。在试马镇,王超被乡邻称为“财神爷”:近年来,他不仅自建或带动当地茶农种茶7000余亩,帮助150多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万余元,而且还突破了无性系茶叶在当地育植的技术壁垒,让绿茶、白茶、黄茶等多种茶叶在商南彻底“安了家”。
时光倒回至1975年,那时北纬30度还是世界上公认的内陆种植茶叶纬度的最高界限,位于北纬33度的商南县,并不是茶叶产区。那时的商南县农民,“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晚溜光炕,白天没有粮”。
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今年年过八旬的“茶一代”张淑珍1961年从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引来杨树、桉树、茶树等在商南试种。反复试验后桉树等树苗都死了,茶树却活了下来。1975年,张淑珍领导的茶场首次向国家缴售商品茶250公斤,这标志着商南结束了不能种茶的历史。
张淑珍的成功,让商南成为我国西部当时新兴的产茶区。一次,当时刚中专毕业不久的王超骑车去离家数十公里的茶场买茶,结果自行车半路爆胎,不仅茶没买到,而且还因天色已晚回不了家,只能拖着车到附近的同学家里借宿。
那一晚,王超因为郁闷而失眠。“我能不能自己种茶?能不能喝上自己种的好茶?”等天亮公鸡打鸣时,他才渐渐睡去。自己种茶!王超下定决心。
一开始,王超在商南县城南边租了20多亩地,结果在2001年到2010年期间,他的茶园两次被洪水吞没。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种茶经验,但机井废了、良田毁了,之前创造的一切也都付诸东流了,眼看他的“茶事”就要偃旗息鼓。
“张淑珍阿姨鼓励我不要放弃,同时我也看到商南茶叶当时还是用种子点播的传统方法,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不稳定,群众种植积极性也低了。我觉得家乡茶叶还有潜力可挖,需要来一次‘二次创业’!”王超说。
2011年,王超将茶园搬到试马镇,并频繁到南方学习先进的种茶方法。经过几年潜心摸索,他掌握了南方无性系茶苗的育苗方法,让茶园有了相对稳定的收益。
为发挥规模经营优势,把产业做强做大,王超以平地720元/亩、坡地300元至400元/亩的价格,与当地600多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如今他的茶园规模已经超过3000亩。“村民们土地流转有份收入,入股合作社有分红,还能来茶园打工赚钱,‘一瓢水浇开三朵花’。”王超说。
试马镇红庙村村民王力说,在茶园干活,大家在集体生活中一起劳动,说说笑笑非常有意思。“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还能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照看好孩子和老人。”她说。
据统计,150户参加王超合作社的贫困户,只要有一人在茶园干活,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年收入能接近1.5万元,就能带动一个四口之家脱贫。
虽然今年的新茶还未到收获时节,但王超已经为新茶厂的修建提前进入“加班加点”状态。他告诉记者,老工厂的加工能力已经难以消化茶园的产能,利用采茶前这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他要建好新厂房,引入新设备。
趁着忙碌采茶的时节还没到,几名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的嫁接技工正在茶厂车间里,以每人每天近1000株的高速度嫁接猕猴桃树苗。王超说:“除茶叶外,我已经与一家意大利果业公司达成协议,打算上马一个千亩猕猴桃种植项目,一亩猕猴桃差不多每年能有一万元的纯收益,是种庄稼的近7倍。”
在王超企业的带动下,试马镇于2014年起开始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茶叶、蔬菜、林果、畜禽和旅游五大产业做文章。
“王超的奋斗故事,正激励着其他8家入驻园区的企业。园区致力打造‘三万六千’工程,即万亩茶园、万头生猪养殖以及百万只林下鸡养殖;核桃、大棚蔬菜、莲菜、油菜和樱桃五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梅花鹿养殖数量超过1000头。”试马镇镇长杨波说:“随着园区生态养殖、种植与旅游三大产业板块形成,村镇居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