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揭秘全国两会电子选举、表决系统:每秒电流都需稳定
2018-04-09 08:54:5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投票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关于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草案、选举国家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表决监察法草案……

  不久前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随着代表们一次次投下选票或按下表决器,上述重要议程圆满完成。

  代表们投票或按键的时候,来自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信息公司”)的58名科研技术人员驻守在人民大会堂,全力保障大会相关议程顺利进行,万无一失。

  选票是怎样快速统计出来的?如何识别无效票?能根据结果追踪到投票人或表决人吗?服务器突然发生故障了怎么办?针对一系列问题,刚刚完成保障任务的中科信息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专访,揭开全国两会电子选举、电子表决系统背后的故事。

  没有电子化的时代:计票时给代表放电影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多项选举和表决议程中,代表投票结束或按下表决器后不久,即在现场公布了结果,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中科信息公司研发的电子选举系统,保障了本次会议选举工作的高效进行。事实上,当最后一位代表的最后一张选票投进票箱,经过设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服务器的高速运算,投票结果几乎就在同时出来了。

  中科信息公司研究员崔喆博士说,技术已经实现了“几乎同步出结果”的要求,所需更多的时间主要花在监票人审核无效票、审查计票结果等法定程序。也就是说,这已经是目前能实现的最快的速度了。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有科研人员记得过去没有电子选举系统时的情景:计票主要使用算盘,仅仅配置一个电子计算器,工作人员几乎要花费半天时间才能统计出结果。有的机构的会议选举工作,因为人工计票费时较长,“给代表们播放了两场电影之后,计票结果还没统计出来”。

  1982年,中科信息公司研发的电子选举系统进入人民大会堂。此后,该系统连续为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第六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相关会议提供服务保障。中科信息公司的负责人表示,30多年来,电子选举系统没有发生过失误或故障。

  据介绍,党的十二大时,第一代电子选举系统投入使用,从最后一张选票投入智能票箱到显示票数结果花了不到50分钟,极大地缩短了计票时间。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党的十二大时,该系统一次最多只能投两张选票,并且必须正面投入,否则系统无法识别。到了党的十三大,票箱开始智能化,投票没有了正反面的限制,主机也选用了微机,结果还能显示在大屏幕上。

  到了党的十六大,系统扬弃了原有的硬件、软件和结构,采用高速图像扫描技术,选票一旦投入票箱,选票结果数据就将自动传至后台,当即汇入计票结果,计票程序实现了与投票结果基本同步。现在,系统又进行了创新,对多处技术细节进行了改进,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安全性、可靠性和识别精度有了极大提高。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选举、表决

  除了配备智能票箱的电子选举系统,中科信息公司还为人民大会堂开发了电子表决系统。两者其实是一对“姐妹”,同时服务于2018年全国“两会”。

  多年来,电子选举系统和电子表决系统一直肩负着为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提供技术保障服务的任务,同时还为各地的党代会、人大会议、政协会议以及世界古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性大会提供服务。

  看似简单的投票、表决选举过程,其实面临着复杂的情况。有的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系统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周全。

  崔喆举例说,以选举中的“另选人”为例,代表在填写选票之前,都可以提出另选人,系统必须考虑这个情况,必须能识别出代表手写的另选人姓名,并迅速发送给监票人进行复核确认。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选举中,就出现了多位另选人的名字。崔喆表示,这些名字都是电子选举系统自动识别的,经总监票人的确认之后,成为法定的选举结果。

  崔喆说,相比往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多、会期长,选举和表决事项多,对中科信息公司团队来说,保障任务十分繁重。这一切都考验着电子选举和表决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如果把智能票箱内的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部件比作系统的‘眼睛’,高精度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则是系统的‘大脑’,负责运用高效图像处理算法、智能分析等关键技术对‘眼睛’识别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人工智能领域高速机器视觉与智能分析技术的充分运用。”

  系统要精确到每一秒钟的电流都保持稳定

  在科研人员看来,快速还不是上述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中科信息公司办公自动化事业部副经理彭程说:“我们不是追求最尖端的技术,而是最可靠的技术。”

  “人民大会堂的电磁环境比较复杂,有很多系统在同时工作,所以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十分重要,既不能让别的系统信号干扰我们,我们也尽量避免干扰别的系统。”今年大年初四,中科信息公司的团队就在人民大会堂进行选举系统的调试工作,调试的精确度甚至要具体到每一秒钟电流的变化状况。

  由于选举、表决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所有系统都是有线传输,人民大会堂中表决系统使用的传输线路最长的有数百米。彭程说,这么长的距离,电磁信号会产生衰减,环境中信号干扰也会更多,必须确保这种环境下数据的稳定传输。

  以信号传输使用的线缆为例,中科信息公司试验过市场上最好的产品,都无法满足系统严苛的要求,最后选择了自行设计并进行定制。

  针对北方干燥环境中常见的静电,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普通静电的电压可达上万伏,而在系统防静电测试时,科研人员的试验电压达到了两万伏,以确保设备不受静电的干扰。

  而对于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断电等,崔喆表示,系统实现了双服务器实时并行工作和结果输出的并行工作,大幅度提高了现场应急能力和结果报告单的打印效率。

  电源保障是否稳定、接线板下方的阻燃垫是否到位、未使用的插线孔是否用绝缘材料封上、地板和配电箱的距离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彭程说,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每天都要进行检查,“‘万无一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而针对选举、表决系统能追踪到代表的质疑,中科信息公司的科研人员表示:“系统绝不会追踪任何一张选票或一次表决。”

  “无论是哪一代选举和表决系统,其稳定性、匿名性都是研发人员首要考虑的因素,不存在追踪的设计。”彭程说,“在电子表决系统中,代表按下表决器的瞬间,数据会传输到后台控制器上,控制器只做累加统计,至于数据来自哪个单元的信息,系统不作记录。”

  负责电子选举系统的崔喆表示,电子选举系统也做了多重设计保障选举的匿名性。“代表投票时,票箱就会进行相关技术扰乱,票箱和票箱之间的选票也会互相打乱,进行数据传输时还会再进行一次扰乱。”

  “多重的数据扰乱就是为了保证代表选举的匿名性,让人民代表放心地行使民主权力。”崔喆说。

  中科信息公司董事长王晓宇说:“电子选举、表决系统一定程度上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撑。不断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提升大型现场会议的效率,确保稳定可靠,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更是科技人员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 张均斌 记者 王鑫昕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溱潼会船节开幕
溱潼会船节开幕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
云南普洱闹市区上演“象出没”
云南普洱闹市区上演“象出没”
云南寻甸:脱贫攻坚中的“小红帽”帮扶队
云南寻甸:脱贫攻坚中的“小红帽”帮扶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265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