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北京胜算几何?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中的内容。在今年全国两会广东团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土人才、海归人才要并用并重,使他们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现下,南京、武汉、郑州、成都、杭州、西安等二线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打得如火如荼,一线城市也按捺不住了。
继3月21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后,3月26日,上海举行了一场“人才工作大会”,也推出了人才重磅新政。加上此前已敞开大门的广州和深圳,4个一线城市均已加入到这场蔓延全国的“人才升级大战”之中。
北京为引进人才放了哪些大招?
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对赵琳(化名)来说,北漂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我是2005年来的北京,已经做了12年北漂。这些年我感触最深的是,北京藏龙卧虎,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即使在北京有车有房,内心总是缺乏归属感。而此次北京出台的人才新政,让赵琳这样的北漂们看到了落户北京的希望。《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来京工作人员可快速办理引进手续。
这一次,北京将目标瞄准哪些人才?
《管理办法》给出了具体回答,这些人才包括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及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人才、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人才、金融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健康等专业人才等,涵盖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较为特别的是放宽年龄限制。《管理办法》规定,在年龄上,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城一区”引进的人才,其年龄可放宽至50周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说应该为北京的人才新政点赞,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比以前的人才激励政策,这次引才新政最大的亮点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才,领域非常宽泛,尺度、幅度都非常大,甚至包括一些技术人才都有可能落户北京。也就是说,只要你是高精尖人才,北京的户籍就会对你开放。”
“抢人”大战中,4个一线城市无一落下
热议北京人才新政的余温还未退却,上海也紧接着推出了人才重磅新政。
3月26日,上海市举行了人才工作大会。在此次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的发展,从来都是靠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他表示,要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等高端人才。
这个大会释放的一个明确信号就是:上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特别是卓越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同一时间,上海还出台了《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提出高峰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本市户口,并在租房、购房、经费保障、养老及医疗保险等方面予以支持。
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在更早之前就已连续发布《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和《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3份文件,提出启动新一轮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5年内将投入约15亿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助补贴等方面的优渥待遇。
深圳也出台了宽松的落户政策。2017年7月17日起,《深圳市积分入户办法(试行)》正式启动申请,2017年度,全市积分入户计划指标共1万名。8月,深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户籍迁入若干规定》等文件,提出将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另外,深圳市的住房补贴政策也极为诱人:人才安居实物配置包括免租金租住、产权赠与、租住公租房和购买安居型商品房等形式,货币补贴包括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等形式。
“发生‘抢人’现象并不奇怪。”《管理世界》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徐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未来,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无疑是城市发展最关键,也是最急缺的要素。
北京引才更多是定位于全球竞争
那么,北京作为首都,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都云集于此,为何还要下如此血本同其他一二线城市“抢人”?
李国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道,人才是分层次的。每个城市都有自身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很多城市所需要的人才未必适合北京,北京需要的人才也未必适合其他城市。每个城市都会根据自己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找到适合的人。
李国平认为,北京作为一个大国的首都,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立场、基于全球竞争而做出的这个决定,是为实现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来引进相关人才,“是定位在全球的高度来考虑人才的供给,而不仅仅是和一二线城市来‘抢人’。”
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考察北京提出的“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新的定位,决定了北京需要塑造全新的城市格局。近几年北京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举措,腾退一般制造业、区域性市场和区域性物流功能,主要是为了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一旦有了“高精尖”的产业结构,自然需要引进“高精尖”的人才。
但是,需要是一回事,关键是能留得住这些人才。
徐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北京此次出台的人才新政能留住很多‘高精尖’人才。”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尽管很多人在北京扎根的确非常不易,但是依然愿意“漂”在这里,足以说明北京的“魅力”所在。
另外,北京能够吸引人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薪酬。智联招聘公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夏季求职期,全国37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的平均招聘月薪居于第一位。“北京的高薪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北京能吸引和聚集这么多的人口。”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是说。
引才助力北京缓解老龄化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城市的人口结构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不难理解北京为何在此次引才新政中“放大招”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2.12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占比10.1%,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龄化之于北京,情况并不乐观。根据《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6年—2017年)》,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29.2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数的比例超过24%,位居全国第二。
“这意味着北京的老龄化已颇为严重。”徐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随着北京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相应地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和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也会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因此,北京此次通过引进人才调整人口结构非常必要,这也是北京的经济活力能够得以持续的根源所在。”
而在李国平看来,北京此次引进人才,还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改变。“青年人口,尤其是高学历人口的进入,不仅优化了北京的人口结构,延缓城市的老龄化问题,而且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力不足的问题。有了人才,城市就有了活力,未来城市的发展才能变得更美好。”
北京的引才新政与严控人口规模并不矛盾
然而,引才必然会使人口增加,这会不会又与北京严控人口规模的政策导向相背离?
对此,李国平分析说:“北京在疏解功能的过程中,一定会带来人口的转移,但并不意味着北京不需要更多的人才,北京的引才新政与严控人口规模并不矛盾。”他表示,根据北京四大中心的城市定位,北京需要不断地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口结构的调整,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
那么,北京此举到底能够引进多少人才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提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也就是说,2300万人是天花板。李国平分析道,鉴于2016年年末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是2172.9万人,算下来,北京大约还有127.1万人的增长空间。
“北京的人口总量还没有达到2300万人,还有一定的容量来做人口结构方面的调整。只有调整了人口结构,才能和北京的城市发展定位以及产业结构更好地相适应。”李国平说。(记者 王红茹)(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4期)
-
一二线城市人才引进频“放大招” 引进更要留住用好
业内人士分析,各地在招才引智中不断出台新政,“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山更比一山高”,释放出强烈的爱才惜才信号,更凸显出人才在新一轮改革发展“棋局”中的极端重要性。2018-04-10 07:28:24
-
浙江: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增设11个正高级职称系列
记者从浙江省人力社保厅了解到,浙江将把原有未设置正高的11个职称系列设置到正高级,从而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2018-04-09 18:04:44
-
“人才争夺战”升级 百万年薪“砸”向新经济领域
人才争夺战不断升级,百万年薪职业横空出世,其中不少正“砸”向新经济领域。2018-04-04 07:23:02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