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网上问诊,究竟靠谱不?
2018-04-15 08:37:41 来源: 工人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少患者喜欢通过手机社交APP,向医生咨询病情——

  网上问诊,究竟靠谱不?

  “我和女儿说了很多次,千万到学校别说你妈妈是医生,千万千万别给你妈没事儿找事儿。”在北京一家三级医院外科系统工作的张女士说,自从有同学家长知道自己是医生后,经常会咨询她看病的事情。“拜托加号的好说,直接说现在都是网上预约不能加,人家也能理解。就怕咨询病情的,经常是微信里发几句话,就让我说出个所以然来,而且不分什么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少患者喜欢通过手机社交APP,向认识的医生咨询病情,一些旨在搭建患者与医生之间沟通的APP也随之出现,并引来业界关注。那么,网上问诊靠谱么?未来发展如何?

  网上咨询节省了什么?

  笔者下载了多个在线医疗平台,这些平台不仅能够提供全国各地各大医院医生的简历、出诊等信息,也提供包括特需号在内的一定的预约挂号服务。

  在咨询医生选项中,笔者看到有两种咨询方式,一种是图文咨询方式,即与医生进行网上对话,医生在一定时间内回复,回复次数没有限制,直至“给出明确建议”为止,这样的“明确建议”包括“用药”、“康复方法”、“就诊必要说明”等。医生会在闲暇时间看到留言后回复,服务时限有一定天数限制,医生的回复比例也被显示出来。这样的图文咨询形式,以副主任医师为例,一般在50~70元不等。

  另一种咨询方式则更为直接,即电话咨询,电话咨询一般在20分钟150~300元不等,电话咨询为一次性通话,通话时间不超过20分钟。眼睛一直有问题的苏先生,曾经尝试过两种咨询方式。“医生回复的态度还挺好的,对于我们病人来说,很多时候遇到生病是两眼一摸黑,连去哪个科都不知道。”苏先生曾经去一家以眼科知名的三甲医院看病,结果挂号时发现,光眼科就细分出好几种小科,“不同专家擅长的分科也不一样,我又不是学医的,怎么能知道自己到底挂谁的号。”

  与知道挂哪个医生的号相比,更难的是挂上号。“其实,图文咨询一次,价格和现在调价后的门诊挂号差不过,电话咨询一次,和特需差不多,其实不管是挂普通号还是特需号,专家也是和你说这么几句。但关键是,能联系上,并且,省去了去北京看病的交通、住宿费用,这个费用才是真正的看病大头,而且报销不了。”苏先生说。

  也有人更愿意采取免费的“熟人问诊”,遇到头疼脑热拨打熟悉医生的电话,或者在QQ或微信上询问,这种情况也令许多医生感到并不妥当。“常常就是寥寥数语,就让你做出判断,但看病真的不是这么看,没见到人谁也没法下定论。建议他们去医院挂号,反而经常被认为‘不够朋友’。”

  不是每一种病都适合上网问

  尽管早就知道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互联网平台问诊赚“外快”,但一名从事耳鼻喉科工作的医生还是向笔者坦言了他的顾虑。“我所在的科室,非常依赖现场观察,没法依据患者的描述就做判断。”

  不同科室医生,因病症诊断方式不同,对互联网问诊的态度也不一样。有内科系统医生表示,一些内科科室问诊主要依据指标数据,比如血液科、内分泌科等,如果患者之前已经有检查数据,是有助于做出判断的,但外科系统则不然。“中医将就望闻问切,西医将就视触叩听,即便现在有了各种检测仪器,还是讲究和患者面对面交流、观察、触摸,外科系统还是不能简单通过患者描述来判断病情。比如患者说肚子疼,那么哪里疼,他根本说不准,不同的痛点、痛感意味着不同的病情可能。”有医生如是说,“有的病人是会上传之前拍的片子,数据等,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就足够了。”

  笔者在多家在线医疗平台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个别内科系统知名医生问诊次数非常多,有的甚至已经达到四、五位数,但同医院外科系统的同年龄段专家问诊次数却在两位数徘徊,且登录时间已在多日之前。如果将平台上参与网上问诊的医生名单与医院名单相对比,可以发现年轻医生多,特别是主治医师和新晋的副主任医师,但科室带头人相对较少,后者往往不仅负责医疗工作,还要兼顾教学和科研,闲暇时间更少。

  医生做出病情判断和诊疗方案,不只依赖见面诊断,也依赖各种检测情况。“从表面上看他是哪里不舒服,但全面的检查有助于找出真正的病根在哪里,也有助于做出合适的诊疗方案。”在北京的一家三级医院心内科门诊室,医生向笔者展示如何操作诊疗所用的电脑系统。“除非重大疾病,病人通常都在定点医院看病,所以他之前的就诊记录是存在系统里的,他曾经得过什么病,对什么过敏,开过什么药,一览无余。但是,这些信息网上问诊的一方并不掌握。”

  任何网上建议都不能代替见面诊断

  储存在医院电脑系统内的诊疗信息,对于医生之外的人是保密状态的,因为病情属于病人隐私。但是,在互联网诊疗平台上,病人同样需要填写详细信息,这些信息能否保密,是病人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图文咨询的效果,也是很多病人的关注点。“如何保证和我对话的,就是最针对我病情的医生呢?”事实上,在现实操作中,借助互联网平台“搭个桥”,最终选择实地去医院找相应医生看病者也不在少数。

  根据原国家卫计委在2014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

  但是,这样的远程医疗并非是“患者对接医生”,而是“医生对接医生”,即“一方医疗机构(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实施远程医疗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且患者的医学处置权并未发生转移,还在“邀请方”手中,对于受邀方的意见是“参考”。

  网上问诊得到的医师回复,同样只能作为“建议”,在一家知名在线诊疗平台,笔者发现网页的最下端有这样一段话,以较小的字体呈现,即“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但是,如果网友并未将网页拉到最底端,是看不到这段文字的。

+1
【纠错】 责任编辑: 郝多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泰国庆祝泼水节
泰国庆祝泼水节
雪浴金银滩
雪浴金银滩
浙西古镇举办乡村大厨擂台赛
浙西古镇举办乡村大厨擂台赛
青岛樱花进入盛花期
青岛樱花进入盛花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12268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