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23日电 题:吹过湖面的“晓风”,一家书店和一座城市的故事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余靖静
晓风22岁了,在民营书店的圈子里,可谓“长寿”。有读者说,理解了晓风,就读懂了半个杭州。
在杭州这座以“美”著称的城市里,晓风开出了15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分店。有读者说,理解了晓风,就读懂了半个杭州。
携一本书,背山面湖
在西湖边的新新饭店里,晓风开了一家分店,书店面对西湖,背靠保俶山。
读者多是游客,他们在无意中逛进这里,也在无意中“爱上”了晓风。
有位来自江苏的游客,去年冬天来西湖旅游,走进了晓风,加了店长的微信。此后每过一两个月,他都会开出书单,请店长十几本、几十本地帮他邮寄过去。
有位杭州本地人,在新新饭店吃饭时发现了晓风,当天晚上,他买了约两千元的书。
对晓风的各家分店来说,这样的“铁粉”读者和“扫书”场面,并不鲜见。
有位读者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体检时,发现住院大楼一楼开着一家晓风书店,从此,成了这里的常客。
医院内分店的读者,有医生、护士,也有患者和陪护家属。有人说,住院时发现有晓风,焦虑、恐惧就有了慰藉。
一位在医院刚刚动完手术的年轻人,自己还下不了床,就委托母亲来买书。这位母亲告诉店员“阿青”,“我儿子是老师,特别喜欢看书。”
年轻人出院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杭州复查,每次都会来晓风。“原来他很瘦,现在气色好多了。”“阿青”由衷地为他高兴。
“书店是城市的文化客厅”
晓风目前在杭州共有15家分店,分布在西湖、运河、良渚等多个地点,覆盖了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每一家分店都独具风格,定位服务的读者群也越来越精细。
“我们想证明书店不仅可以买书,还可以会友、布展,书店应该是城市的文化客厅。”晓风书屋的主人朱钰芳、姜爱军说。
晓风丝博店开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里,许多消费者都会被店内销售的文创产品所吸引。
这些文创产品的创意出自晓风书店和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以成本价销售,许多顾客觉得“又美又合算”。
最近,博物馆正在开设3D展览,晓风为此配套采购了3D咖啡拉花机、3D巧克力打印机供客人使用。一对来自巴西的父母带着两个女儿,用机器做出了一只巧克力的小兔子,还将两个女儿的照片打印在了咖啡杯上,赞不绝口。
晓风平均每年都会举办五六十场文化沙龙和学术讲座,邀请陈丹青、李欧梵、北岛、郑培凯等文化学者与读者交流;与丰子恺后人合作,从丰子恺的书、画作品中汲取元素,设计有文人趣味的生活用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目前,晓风总部也增加了“文具部”,在店员“范范”看来,这是因为“人对审美的要求提高了”。
“好朋友,都是在书店遇到的”
“每一个走进书店的人,我都会像老朋友般对待。”女主人朱钰芳说,“书店开着清贫,书店里每天的故事却让我们过得富裕”。
“书最纯粹,结善缘,好朋友,都是在书店遇到的。”男主人姜爱军告诉记者。
开实体书店到底收获了什么?除了老板,晓风各店的店长和店员们也颇有“投之以桃,报之以琼瑶”的感受。
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园店中,店员“范范”对一位老师印象深刻,他经常来晓风为学生选购图书,“曾经一次性买十几本《万历十五年》。”
“有位马来西亚大姐,每年暑假都会来杭州旅游,每次必来运河,也一定会来晓风的运河店。”店员“巧菁”回忆说。
“在这里能看到书,也能看到西湖一年四季的变化,很有幸福感。”西湖店的“满满”告诉记者。
“开书店,就会和读者成为朋友。”在晓风的医院分店,“阿青”身着红衣,笑容温暖,“站在朋友的角度,我当然希望他们尽快恢复健康,不要再出现在店里了。”
在晓风丝博店里,丝绸类专业图书的装饰非常精美,店员都不忍心拆塑封,不过,只要客人有要求,店长“阿咪”一定会帮忙拆开。
“书店是体验式消费,我们希望所有台面上的书都能打开,让顾客看到。拆封后会有损耗,客人也不一定会买,但是书店应该去承担这些损耗。”“阿咪”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