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银匠李正云:我雕刻的,是时光
2018-04-29 08:49:2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底东娜)他小学文化,却是十几座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言语不多,却有千余徒弟追随拜师。他出身农家,却在践行着传承民族工艺的大梦想。他手中的小锤叮叮当当地敲着,或在寂静的夜,或在明亮的讲堂,或在世界的展台。他是一名银匠,他叫李正云。

  今年47岁的他,来自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控拜村,出生在银匠世家,是祖传手工艺的第九代传承人。

  千百年来,打制银饰一直是苗家汉子养家糊口的重要手段。10岁的时候,李正云就跟着父亲走乡串寨制作银饰,谁家有活就在谁家住下,尤其是打造整套嫁妆,短则一个月,多则数个月,有的时候在一个寨子里就要待上一两年。抬着100多斤重的工具箱,在山寨里穿行,上下坡很陡,山路泥泞不堪,是少年李正云最深的记忆。

  

  18岁成年后的李正云,开始独自下苗寨做银饰加工,全家的吃穿用都靠他的一双手拿着小锤敲出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不过千余元。

  祖传的手艺养活不了家人。追随上世纪90年代的打工潮,20几岁的李正云也和同乡们一样,到沿海打工。干了不到半年,在结束一天繁劳的工作后,李正云总是陷入沉思:“做的再好也是为老板打工,没有安全感,更没有成就感。而自己有手艺,有干劲,只要专心去做,难道不能走出一条路吗?”

  要成为银饰錾刻手艺最好的年轻人!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苗族银饰!带着这样的信念,李正云回到家乡,一头扎到银饰制作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兴起,银饰产品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李正云将家搬到县城,方便客户选购订货。他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创新产品,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商家或收藏家都排队等着他的作品。

  政府部门在做民间手工艺的相关调研时发现了他,将他推上更多更大的平台展示,他也将苗族的这项手工艺带到了外面的世界。

  

  如今的李正云,有学生、徒弟一千余名,被业界尊称为“银饰教头”。其作品远销国内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国美术学院等十几座高校聘为客座教授。

  “一个小学文化的我,站在高等学府的讲堂上,没有骄傲,只有责任,我的肩上,担负的是如何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的重任。”李正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这份手艺传授给每一个愿意前来学习的人。

 

 

  许多艺术和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们利用假期来到贵州,向李正云学习银器制作工艺。也有来自英国、法国、乌克兰、意大利的外国人,他们有的学习短短几天,有的数月专研。“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我还要感谢他们,他们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的希望。”这是李正云朴实的想法。

 

 

  李正云总说,银饰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绝不是简单的首饰制品,这其中体现了苗族群众独特的审美意识,更向世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苗族文化,可以说是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

  现在李正云的工作室,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他的收入也翻了很多倍,日子越来越好,他希望像他这样的传统匠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他更希望银器不仅仅是苗族的饰品,而是大众都喜欢、都愿意选择的首饰和工艺摆件。

  

  头衔多了,社会活动也多了,只有时间没有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正云总是独自坐在他的操作台前构思作品,制作作品。快50岁的李正云,最担心的是,长时间聚精会神地雕刻锤炼,视力远不如从前,他说也许再过10年,他的视力就做不了精细的饰品。抓紧每一分钟,作出几件更有价值的作品,是眼前当务之急。只有好作品说话,苗族银饰的传承才能延续。

  上百万次的捶打,不计其数细如发丝的银线缠缠绕绕……数月甚至数年的打磨,一件传世作品才得以面世,这是李正云的梦想,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志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春色怡人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春色怡人
暮春农忙
暮春农忙
人间至味“冷后浑”
人间至味“冷后浑”
羊群交易市场忙
羊群交易市场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591298607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