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5月3日电 题:“画说扶贫”——一个青年画家的别样扶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向志强、农冠斌
啃食野花野草的黑毛猪,昂扬的公鸡,在山间飞奔的山羊……5月2日,在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美术馆,一场别开生面的扶贫主题画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这些画的作者是广西艺术学院的青年画家尚新周,画作展示的是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过去两年间的扶贫发展景象。
2018年4月,尚新周被选派到多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多脉村距离县城2小时车程,尚新周刚到多脉村时,要从一条“两个人都不能并行”的小道上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村委会所在地。重山阻隔加上喀斯特地貌,使多脉村成为广西一类贫困村。
因为当地环境闭塞,尚新周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外来人,语言不通成了困扰他的一大问题。“我一开始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寻找脱贫道路,村民们总是用方言互相讨论,我被晾在一边。”尚新周说,工作刚开始,他就碰了一鼻子灰。
如何架起与村民沟通的桥梁?为了理清思路,尚新周习惯性地用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一个通过画画交流的念头闪现在他脑海里。
于是,每到周末,尚新周就拿着速写本在村子周边写生,村民看见了觉得稀奇,孩子、老人、妇女、下田的庄稼汉都围过来,主动用普通话跟他聊天。渐渐地,他知道了村里适合种什么,村里缺什么,群众想什么。
“村里来了一个会画画的书记”在村里传开了。因为画鸡比较多,尚新周被村民称为“画鸡书记”。“这比我印制的名片好多了,只要跟别人说我是画鸡的,大家就知道我是谁了!”尚新周笑着说。
多脉村位于缺水缺地的石山区,村民每年只能种点玉米,要想靠种地脱贫,基本上不可能。外出打工成为脱贫致富的唯一希望,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因为没文化、没技术,不久又回到村里守着几分贫瘠的土地。
“千难万难,也要发展产业。”尚新周说。可怎么发展产业?村里的优势在哪里?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和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尚新周不断问自己。
工作之余,他用画笔画下村里的风景和故事,画下村民的生活面貌。无论天南海北的新朋故友,他见面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几幅画向别人宣传,他还把这些画拍成图片放在社交媒体上。朋友圈更多人了解到东凌镇这个偏僻的地方,有人开始跟他下单购买农副产品,他把订单转给村民。
两年来,尚新周创作了百余幅扶贫小画,每幅画里都定格一段驻村扶贫故事,“画说扶贫”的方式也让多脉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受此启发,探索“文化+产业”扶贫的思路在尚新周脑中清晰起来。在广西艺术学院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多脉村又通过画展、微电影、摄影展等方式,宣传扶贫工作和当地农副产品,打造一个以文化促产业的发展平台。多脉村吸引了众多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来进行产业考察和捐助。
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村子的变化,发展信心也大为增强。尚新周趁热打铁打出“组合拳”:动员有致富想法的村干部和致富能人,成立金凤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养殖;通过狠抓“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规划发展脱贫产业;筹划“文化+产业”系列扶贫项目,通过媒体宣传,积极打造“多脉村精准扶贫家庭种养产品”品牌。
尚新周还带领村干部对接当地大超市设立精准扶贫展销摊位,联系南宁的食材公司和后盾单位,逐步建立起“村民合作社+家庭种养+超市+社区+网络异地销售”的产业链。其中,多脉村在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三次土特产展销都受到热捧,当天就销售一空。“一头土猪200多斤,平均每斤卖23元,在村里卖才14元一斤。”村民徐幸语说。
今年尚新周离开多脉村时,村民们站在宽敞的水泥路上跟他道别。如今,多脉村的通屯水泥路已全部打通,合作社运营的黑猪养殖等种养产业也稳步发展。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