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4日电(记者张玉洁)今年“甘肃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左小安在沙漠边长大,深受风沙之害,现在,40岁的他研究沙漠已有20年,试图通过“风沙区恢复生态学研究”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
左小安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左小安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郊,他家离最近的沙漠只有三四十公里。他从小就知道风沙的“厉害”。“每年春天,沙尘暴汹涌而来,天昏地暗好几天,非常可怕。”他说。
科尔沁沙地本是茵茵草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剧烈的气候变化,让这里一度成为中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实施禁牧封育政策的同时,科学家积极示范推广机械与生物固沙等方法。2000年以后,科尔沁沙地实现了整体性沙漠化逆转。
为获得长期、有效的数据,10余年间左小安持续在科尔沁沙地做调查。最初几年,他每年至少6个月身处茫茫沙海。
七八月份是最适宜观测沙漠植被的季节,也是最酷热难耐的时候。“车开不进去的地方就得徒步,动辄就要在松软的沙地上走七八公里。植被、土壤采样需要跪着,甚至趴在地上,而地表温度有时高达60摄氏度。”左小安回忆道。
朋友们在都市谈恋爱,正值青春的左小安却在与漫漫黄沙打交道。但艰苦的工作却让他越来越觉得沙漠“有意思”:沙漠并非不毛之地,红柳、梭梭、骆驼刺各有生长习性,偶尔窜出的蜥蜴让沙漠多了灵气。而锁阳、肉苁蓉等名贵药材,只有在沙漠中才能生长……
“我是做这行的,就喜欢深入沙漠腹地做调查。去了解不同沙丘的植被和生境状况,为沙漠化土地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很有意义。”他说。
在十余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左小安及其团队围绕风沙区植被与土壤关系开展研究,在半干旱风沙区退化植被恢复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团队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左小安开始将视野拓展到荒漠--草地生态学研究上,并将恢复生态学原理、理论与技术结合,服务国家战略,为地方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都说“四十不惑”,但对左小安来说,神秘的沙漠不断向他抛出问题,疑惑仍是多多。“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有好转趋势,但仍需加强保护。”他说。
-
新疆阿克苏:植树治沙三十载 风沙之源变绿洲果园
从往昔“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到如今“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已累计造林115.3万亩的柯柯牙,以30余年的坚持告诉人们:功成不必在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03-30 08:19:47
-
福建平潭:风沙问题解决了吗?
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宽阔细腻的沙滩,清新怡人的海滨风光……位于福建东部的平潭就像一颗镶嵌在大海里的珍珠,秀美而璀璨。2017-09-28 17:17:36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