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丽在课堂上提问学生。
杨宗丽(左一)带着学生骑行游览陈独秀故居。
杨宗丽(左二)带着学生参观北大红楼。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周五早上8点不到,当杨宗丽迈进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0204教室时,一场“抢座大战”刚结束。
杨宗丽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思政课教师,这学期她负责给本科生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
这个能容纳200人左右的大教室,赶上杨宗丽的课,总是显得太小。
杨宗丽从教33年,教的都是诸如《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相对难啃的思政类“硬课”。但杨宗丽在每学期期末任课教师评分中,已连续十几年名列学院第一。
在她的思政课上,有人占座、有人旁听、有人“回炉”
大学生刘琦,每周五早6点半就得起床,他得赶地铁从北京东郊横跨半个北京城,去中央民族大学旁听杨老师的课,单程至少需要45分钟。
“杨老师的思政课讲得像精彩的讲座!”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琦从朋友处听到杨老师上课的音频,从此,他对杨宗丽“路转粉”,放弃自己学校的同一门课,改投杨老师门下旁听。
在杨宗丽的课堂上,像刘琦这样的旁听生并不少,有外专业的学生、海归博士、青年教师,也有毕业之后“回炉”的年轻人。学生们像追剧一样追她的课程。为了能听到杨宗丽的课,每学期伊始,常有人在网上打听杨宗丽什么时候上课、在哪上课。能容纳200人的大教室,常常座无虚席。吃过几次“好座位被占”的亏,学生们养成了先占座再去食堂吃早饭的习惯。
刘琦发现,杨老师的课堂没人低头看闲书、刷手机。他也和其他学生一样,“舍不得”把视线离开讲台。
讲台上的杨宗丽,个子不高,戴着红框眼镜,扎着马尾,穿着花底衬衫,脸上露着亲切的微笑。杨宗丽讲起课来精神十足,声音洪亮,讲到尽情处,还会为同学们唱一曲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歌曲。尽管今年她已经58岁了,学生们私底下叫她“元气满满的少女”。
期末,在给杨宗丽做评价的时候,有学生写道,“喜欢杨老师不照本宣科。大四了,更加体悟到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的大学老师,遇到杨老师,是幸运。”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刘琦很难想象在这样严肃的课堂上,竟然时常爆发出笑声、掌声和歌声,甚至还有热泪。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生郑文畯记得杨老师讲到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高君宇的时候,冒出一句“牵手陶然亭,分手紫竹院”,逗得学生们捧腹大笑。原来,当时杨宗丽正在讲高君宇和恋人石评梅的爱情故事,高君宇、石评梅墓就在北京陶然亭公园。而“分手紫竹院”据说源于北京坊间一则不靠谱的传说:情侣去了紫竹院之后很可能会分手。
“原来对课程稍有不满意就逃课,如今自觉走进杨老师的课堂。这不是靠纪律逼着你,而是靠杨老师的魅力。”郑文畯说。
让学生“迷”上思政课的那些招儿
2013年4月,杨宗丽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查出患淋巴癌。这是中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她不愿相信这一结果,拿着化验结果又去北京友谊医院再查。在去往北京友谊医院的公交车上,她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泪流满面。
她是趁着儿子上班、丈夫出差,偷偷去的医院。心事重重的杨宗丽坐过了站,乘客都走光了,直到司机提醒她才下车。
“到站了也不知道,和人的一生一样,如果生了病,光顾难受,你可能会错过很多风景。”杨宗丽突然觉得自己应该积极治疗,不求精彩,至少要让人生这一段路变得正常起来。
回到讲台上,这一段经历成了杨宗丽在思政课上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现成素材。尽管手术之后,她的脖子上仍留有一些肿块。
“她不是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说的是自己的事,学生听了也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杨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讲课素材,经济学院的学生吴宗翰称之为“沉浸式教学”。吴宗翰还记得杨宗丽在课堂上讲起这段经历时,不少学生热泪盈眶。
除了“沉浸式教学”,让学生着迷的还有杨宗丽经常插进来的“有用的题外话”“张口就来的故事”,以及“认领提问”。
杨宗丽爱拍照发朋友圈。当游览一些博物馆和历史纪念馆时,杨宗丽常会拍下照片,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当讲课涉及相关历史时,哪怕只有一丝的联系,杨宗丽也会翻出当时的照片,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分享。在学生李秦清看来,杨宗丽的“题外话”对于加深理解课程内容很有用。
听过杨宗丽课程的学生,都佩服她讲故事张口就来的口才。不仅在课堂上讲,她还在空闲时间带着学生骑行游览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现场讲。
卢沟桥、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板仓杨寓……在这些地方,杨宗丽给学生们当导游,如数家珍地讲历史文化遗迹背后的故事。
“在她的课堂上甚至还能认识自己的家乡!”来自安徽的李秦清时常在课堂上被杨宗丽问及和安徽有关的问题,“问题涉及哪个地方,她就会叫哪个地方的学生起来回答。”杨宗丽刻意通过这种“认领问题”的提问方式,加强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和认同,在她看来这对学生成长很重要。
“思政课经常给人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刻板印象,但事实上也可以很精彩。”旁听过杨宗丽一个学期课程的青年教师韩秀霜认为,杨老师的课程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她讲到了学生心坎里,再加上杨老师本人风趣幽默,听她说话总是笑声不断,这两者的结合让她的思政课大受欢迎。
“学生并非讲台前的匆匆过客,而是教师精神生命的延续”
在一次去清华大学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上,一名学生问杨宗丽准备这个讲座花了多长时间。
杨宗丽不知道如何作答,最后丢出了个数——3小时。
其实,杨宗丽当时想的是“一辈子”。“小时候经历的事或许哪天就可以当成素材,昨天看的电影也可能被用在今天的课堂上。”杨宗丽确实总在“攒”讲课资料。“生活所见所闻都联系到自己的课上。”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教授评价她这是“以授课为中心的生活”。
常有往届的学生羡慕他们的学弟学妹,“杨老师经常往课堂内容里加新东西”。杨宗丽新加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时事热点、政策法规、热门电影,甚至是和别人的聊天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李凯还记得,电影《芳华》正火的时候,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看,杨宗丽就已经把它拿到思政课堂上做了讲课素材。
杨宗丽觉得,现在的学生懂得多了,当老师的如果不广泛涉猎,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好丰富多彩的现实,很难讲好课。
杨宗丽“攒”的还有她的讲课技能。
杨宗丽也曾是个啥也不会的授课“小白”。第一次给学生上课,她几乎是站在讲台上背诵自己的讲稿,“感觉特累”。在课程快结束时,她试着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台下的学生先是一惊,然后不约而同大笑起来”。从那以后,杨宗丽开始慢慢“解锁”让课堂变得有趣的这项技能。
“她老琢磨怎么把课讲好这个事。”孙英记得杨宗丽年轻那会儿听说北京哪个老师讲课好,她就去取经;哪个学校有了教师讲课比赛,她也去。“能参加讲课比赛的都是讲得不错的老师,在讲课比赛上集中听他们的课,能节省下不少时间精力。”
有一次,儿子问杨宗丽当老师有没有呕心沥血、“春蚕”或是“蜡炬”那样的感觉。杨宗丽反问喜欢踢球的儿子,“大热天,你在操场上踢球会觉得累吗?”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的一位班主任曾对班上学生说,“杨宗丽老师能给我们班上课,是你们的福气,好好听吧!”其实,杨宗丽反而觉得能教这些学生是自己的福气,“学生并非教师讲台前的匆匆过客,而是教师精神生命的延续。”
教书33年,杨宗丽从学生口中的“丽姐”“丽姑”变成了如今的“马克思主义老太太”。这是大一的一群女孩私下给她起的昵称。初次听到时,杨宗丽还以为是小说《人到中年》里描述的表情刻板、满脸正经、教条主义的艺术形象。其实,之所以叫“马克思主义老太太”,是因为女孩们觉得,杨宗丽是一位“三观端正、爱岗敬业的讲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老师”。
杨老师的“核心竞争力”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
“在大学里,思政课既是最难讲的,也是最好讲的。”孙英说,“一些老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够,讲不出真知灼见,又不能乱讲一通,那只能照本宣科,还有一些老师心理上有惰性,甘于照着书念。”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在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入职的教职人员都会被推荐去旁听杨宗丽的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汤洁,负责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半年多来,她挺着大肚子,一节不落地听了杨宗丽整个学期的课程。在她看来,“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学生是一样的,如何负责地上好每一堂课是共同的目标。”
孙英认为,杨宗丽的讲课风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学得来的,“她表达欲特别强,课堂上人越多,她讲得越来劲。”在韩秀霜看来,即使你和杨宗丽说出同样的话,如果没有杨宗丽那样的真情实感,只能是“东施效颦”。
“杨宗丽身上真正值得推广的是那些‘招数’背后的‘核心竞争力’:她是真正地在研究学生、琢磨这门课。”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吉忠说。
在这一点上,孙英也赞同,把思政课上好,每个人的路子不同,但是背后需要同样的匠心:把理论研究透,同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精准教学”。(记者张典标 参与记者:蒋成)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