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久经“考”验的年轻人应被另眼相看吗
2018-05-11 07:36:5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共鸣

  久经“考”验的年轻人应被另眼相看吗

  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多年前,我的QQ好友里有个学生,毕业后没去找工作,在家闭门复习准备“公考”,后来考上了外地的公务员,但是,工作不到半年又辞职了,原因是工作不在家门口,于是,又一心备考家乡的公务员岗位。在这两三年期间,这个学生日常所发布的状态无不是关于家里人的期待、自己想要争口气,而亲戚家的某某同龄人在省级机关单位高就的事实也一直刺激着他……

  这几年来,像这样如此“执着”的学生我只遇到了这一个,还有不少参加公考失利的学生很快会选择就业。《中国青年报》“青年之声”最近报道了“三年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数十次”的案例。平心而论,在全国每年上百万人报考公务员的队伍中,有这样经历的人具体有多少,我们无法统计,但是,可以肯定,他们不是个别人,相反,会是一个群体。网络上有不少经历过N次公考最终成功的人现身说法,或是倾诉辛酸的经历,或是分享成功“上岸”的经验,2016年甚至有“8年考62次公务员”如此极端的报道,这个案例还被贴上了新时代的“范进中举”的标签,一时间成为舆论争相讽刺的焦点。

  反观这些新闻案例所处的地域,有的是“小地方”,有的是“国家级贫困县”,必须承认,毕业生的求职选择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环境开放程度、主流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产业相对落后,企业发展缺乏生命力,创业的机遇和条件较为不足,新型职业类型较少,年轻人就业选择的机会本就不多,相较而言,公务员的工资大都居于或是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的工作稳定,五险一金有保证,更何况,受到整个社会传统意识的局限,公务员这个职业带来的附加值、性价比、社会声誉度较高,即便是在相亲的时候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社会难免会将公务员看作最佳的就业选择。

  除却地域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少执着于“公考”的人也是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甚或是在父母的期望下努力地坚持着。我们当然可以反问,年纪轻轻干点什么不好,为何将大好的青春都浪费在考试上?但是,这也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看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背后根本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你所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在一些人的眼里,或许并没有任何的认同感。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天生爱冒险的人是少数。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受到社会、家庭、周边人的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部分反映,但是,还得承认,年轻人的价值观念、职业选择是多元的——有执着追求稳定的一族,也有不甘于平凡、希望多一些丰富经验的冒险一族。

  久经“考”验的年轻人代表不了全部,极端的案例也终究是极少数,没有必要以偏概全式地担忧年轻人只追求稳定,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职业,每个人也都有自由将青春投入到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当然,每个人也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些代价和成本,那些久经“考”验的年轻人并不是异类,不必对他们不屑一顾,也不必给他们贴上“范进中举”的负面标签,宽容一些,也许他们的价值观念只是和我们的不一样罢了。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妈妈,我爱你
妈妈,我爱你
北川新县城:生态羌城 幸福新生
北川新县城:生态羌城 幸福新生
探访打造国产飞机的智慧车间
探访打造国产飞机的智慧车间
NICU里的“新生妈妈”
NICU里的“新生妈妈”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281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