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那些从痛点出发 收获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精神
2018-05-12 07:37:36 来源: 四川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抗震救灾。

  汶川新貌。

  映秀东村。

  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10年。10年前的今天,灾区遭受重创,其惨烈至今历历在目;10年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抢险救援、坚持不懈的灾后恢复重建,灾区面貌焕然一新,全省实现跨越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海外各界人士大力支援下,10年来,省委、省政府率领全川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闯关夺隘,砥砺前行。这10年,抗震救灾抢险救援的“中国经验”发扬光大,一次次应对自然灾害,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熠熠生辉。这10年,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智慧”闪耀,从举国应对到以地方为主体、从探索经验到提供典范,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凝聚力充分彰显。这10年,灾区跨越发展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从奋勇抗灾到自强不息,崛起灾难到发展振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生生不息。激荡10年,我们奋勇前行。

  抗震救灾的

  中国经验

  抗震救灾中探索形成的高效抢险救援机制和办法,在一次次应对自然灾害中被应用

  这是一个崭新的春天。银厂沟,昔日的地震重灾地,在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前夕,当年参与救援的西部战区空军官兵代表重返这里。得知消息,常住成都的周仲菊急忙赶去,“不想错过和恩人相聚的机会”;被从乱石堆里救出来的蒋怀汉一头扎进恩人的怀抱,欲语泪先流;村民们闻讯赶来,亲切地和官兵们拥抱,叮嘱“常回家看看”……10年难忘,那些地动山摇的瞬间;更难忘,各路救援人员的冒险拼死相救。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传递出最强烈音符:“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九寨沟,灾难突如其来,但“救人”始终是第一时间的指令,“救援”始终是第一时间的行动。

  汶川不会忘记:震后不到一个小时,来自中南海的救灾指示,已通过网络、电视、电波直抵灾区;芦山不会忘记:地震发生的当天,救援队伍就抵达震中,展开救援;九寨沟不会忘记:震后24小时,7万余名游客、受灾群众被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区。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抢救生命!“快”的背后,是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高效运作的运行机制,是举国关注、风雨同舟的民族情感。历史记载下这样的一幕幕: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四川,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智力、领导力等各种资源快速集结、有效调配;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医务人员点亮生命之光,对口援建助力重生步伐,社会各界架起援助桥梁……这样一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发生后,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我国乃至全球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2008年的地震与1976年的唐山地震相比,拯救能力变得更强、处理方式变得公开透明、舆论更为自由开放、举国救灾的机制更为有效。”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评价。“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高效抢险救援机制,从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生发,又一次次应用到此后的各种自然灾害应对中,甚至输出到国外——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中国医疗队“到得最早、贡献最大”。队长杜波说:“我们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积累起的经验,运用在了尼泊尔。”时隔一年,时任尼泊尔总理访川时,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四川灾后重建经验。

  灾后重建的

  中国智慧

  统筹全局、科学规划、依法重建,为人类应对巨灾提供“中国方案”

  5月1日,成灌快铁以半小时一趟的频率从成都发出,在川西平原上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直奔都江堰、青城山。这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从破土到全线贯通,用时仅18个月。铁路项目往往需要5年以上,成灌快铁故被国内外媒体称为“奇迹”。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创造的奇迹岂止成灌快铁。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后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就是一个让世界惊讶的大奇迹。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纵观全球灾难治理历史,缺乏强有力的统筹,灾后重建往往容易失去方向或停滞不前。面对艰巨繁重的重建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局,把握大势,及时出台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破解世界难题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凝聚力。中央一声号令,全国18个省份行动起来,分别对口支援一个重灾县市,784亿元援建金额在3年内落地生花;五湖四海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向四川聚集,全国各地的灾害防治和建设经验在四川交汇……社会主义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累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丰富经验,芦山地震后,四川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路子,被专家称为“中国对世界巨灾治理的重大贡献”。科学规划、依法重建,是灾后重建高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发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让灾后恢复重建一开始就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凝结上万名专家智慧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各种配套规划、子规划相继发布,一条科学重建之路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美丽的羌藏村寨被赞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加拿大原总督如此感慨,“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你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灾害管理的“汶川经验”被写进《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2011年-2015年)》。“中国智慧”为人类应对巨灾提供了“中国方案”。

  跨越发展彰显

  中国精神

  恢复重建成为高水平发展新起点,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我们自强不息

  10年跨越,城乡面貌一新。数字作证:2017年,汶川特大地震39个重灾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27亿元,是震前(2007年)的3.2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实现巨变,需要非凡的战略布局与出色的统筹与执行能力。四川始终坚持引领灾区从更高起点、以更高水平快速恢复发展。与充分开放合作相结合。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以对口支援为起点形成长期合作机制,以开放合作推动重建促进发展。借助开放平台,积极招大引强,震后10天,腾讯宣布在成都投资5.5亿元建设研发中心、信息处理与客服中心;地震当年的西博会上,思科定下3年投入3亿元的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尊重自然。在汶川、北川、青川,重建按自然生态科学选址,灾后一年全川投资22亿元、启动46个生态修复重建项目,曾经千疮百孔的山川眼下早已绿意盎然。在雅安,有着“泥石流第一沟”之称的冷木沟“先治坡、后置窝”,综合治理不但解除了险情,还造就了一个地质遗迹公园……灾区已转型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示范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持续巨变,需要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发扬光大。“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汶川特大地震后,写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住房上的两条标语,迅速在四川喊响。5年后,在芦山地震灾区天全县,年仅8岁的杨旭日也脆生生说出:“自家的房子自己盖!”持续巨变,需要以创新作为动力。震区总结和推广成都先行先试的经验,首次把农村建设纳入规划范畴,结合重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江堰运用市场手段解决数以十亿计的资金缺口,完成农房重建;什邡市建立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保证资金效益和项目廉洁……1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汶川特大地震是一个“痛点”,也是一个“起点”: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升华弘扬,成为激励我们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

+1
【纠错】 责任编辑: 成岚
相关新闻
  • 汶川十年——飞速发展的遥感技术见证灾区重建
    “如果不是要带你们过来看看,我绝不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这是航空遥感中心工程师邱文再次前往北川县城前的感叹。作为最先进入汶川上空进行救援的人员,曾经执行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应急飞行任务的工程师向记者回忆了他们眼中的景象。
    2018-05-12 07:08:13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河南一工地停工 护数千只崖沙燕筑巢
河南一工地停工 护数千只崖沙燕筑巢
“清流飞瀑”引客来
“清流飞瀑”引客来
人民空军多型战机双向绕飞台岛巡航
人民空军多型战机双向绕飞台岛巡航
2018北京书市开幕
2018北京书市开幕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5111228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