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中科院领衔学术团队研究发现 中国娃娃鱼或是“八兄妹”大家庭
2018-05-22 17:18:38 来源: 北京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在云南昭通养殖场,中国大鲵无损伤取样中。陈宏满 摄

  中国大鲵有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名字:娃娃鱼。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大鲵只有一个物种,不过中科院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中国大鲵至少由陕西、贵州、安徽、四川和广西5个物种组成,有可能至8个物种,这意味着对于中国大鲵原有的一系列保护措施面临着重大调整。这一成果于北京时间今天零时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专家呼吁,尽快对中国大鲵进行不同物种的区分保护,禁止无序放流,以保护中国“娃娃鱼”多样的生物基因。

  政府重视“活化石”保护

  此次发布的成果,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中科院院士张亚平、中科院高级访问学者罗伯特·墨菲教授团队领衔的多个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车静介绍,中国大鲵起源可以追溯到1.6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代,被称为“活化石”,由于其珍稀濒危,堪称“水中大熊猫”。

  中国大鲵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的18个省份,后来由于栖息地连续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捉,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迅速减少濒临灭绝,目前野外难见其踪影,基本被囤积在商业养殖场中。

  车静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大鲵的保护,至今全国已建立33个主要针对中国大鲵的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达17.10万公顷。同时为了增加野生种群,政府组织了频繁的放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放流数量达到105918尾。与此同时,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野外种群被非法捕捞并被买卖进入人工养殖市场。

  娃娃鱼可能高达8个物种

  自2007年起,车静、张亚平和罗伯特·墨菲带领的团队便开始了对中国大鲵的研究项目。在10年的研究中,通过使用简化基因组的手段,多项分析结果意外发现,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目前研究数据支持至少5个物种的划分,包括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安徽种,分布地与水系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对应黄河、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水系流域。另外,研究人员在养殖场种群中还意外地发现了另外两个独特的支系,加上此前记录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种群,推测中国大鲵有可能包括高达8个物种。

  保护不当或造成物种灭绝

  车静说,在中国大鲵这样的大型动物中发现如此多的隐存物种是令人震惊的,目前我国实施的保护是基于“中国大鲵是一个物种”的保护措施和市场化的人工养殖、放流增殖,并未对不同地方的种群加以区别对待。但按照最新研究发现来看,若不及时调整,不仅有的物种不能得到保护,还很容易使小种群物种受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侵蚀,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遗传资源损失甚至物种灭绝。车静说,他们已经发现在被抽样调查的养殖场中有78.82%的个体是“陕西种”,甚至在贵州、广西等地野外捕获的“娃娃鱼”也是“陕西种”。换言之,不当的商业养殖、政府及民间放生可能造成物种入侵,加速当地物种的灭绝。

  小种群娃娃鱼需重点保护

  因此急需对现有中国大鲵的保护策略和措施进行评估和改进,特别是对于小种群物种,急需优先保护。同时应加强遗传技术的应用,建立不同物种的技术标准,规范养殖市场,“一些小种群‘娃娃鱼’就应该限定甚至禁止交易。”同时,应禁止未经遗传核查的无序放流,在遗传鉴定的基础上,支持原产地放流,尽最大可能保护好已发现的各种“娃娃鱼”。车静说,中国“娃娃鱼”应该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他们自己“家乡”的河流中,而不是住在圈养的池子里。中科院院士、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建议,应该对养殖场进行物种遗传核查,明确物种归属,对纯系中国大鲵建议在原产地建立国家公园,加大保护力度,“建多少,怎么建,在哪些地方建,这需要总体设计、总体安排。”他说。(记者 张航)

+1
【纠错】 责任编辑: 程瑶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第71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
第71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
崂山云海
崂山云海
在无声世界中起舞
在无声世界中起舞
新德里掠影
新德里掠影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06911228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