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极度石漠化县为何盛产“愚公”
求解不等不靠、在石头缝里向命运抗争的西畴脱贫攻坚精神
西畴人开山修路。(资料照片)
在石旮旯里造田造地,全家老小一起上阵,一干就是好几年。
在“悬崖”上修路,变卖家当筹钱筹物,每天凿石打岩不止。
……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种种“愚公”故事:向大山挑战,与命运抗争,战天斗地,移山不止。
这样的故事还诞育、延展成为具有独特品格的西畴精神:艰苦奋斗,勤劳苦干。
西畴县为何盛产“愚公”?新时代该如何看待“愚公”之“愚”?在与诸多“愚公”的交流对话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抉择和不屈,现实而感人,真实而深刻。
“愚公”何其多
首先请随着记者的探访脚步,来听几则“愚公”故事:
故事一:从石缝中抠出366亩土地
巨岩狰狞,乱石林立,木者村是一个贴在石壁上的村庄。“向石旮旯要粮,在石缝中要地”是这个村的宏大目标。村民用最原始的工具从石缝中“抠”出一撮撮泥土,并敲碎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然后把石头垒成地埂,把泥土填成土地,“无中生有”造出了366亩地。
故事二:4户人家6年终于修一条出村道路
肖家塘村只有4户人家。在村小组长侯寿高带领下,4户村民立下规约,早上7:30准时出工修路,晚上8:00收工回家,坚持修了6年时间,风雨无阻,寒暑不断,其中一人在修路中去世,一人被石头压断一个手指,硬是在大山深处刨出了一条“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的公路。
故事三:负债累累打通“最后一公里”
岩头村15户人家居住在悬崖峭壁上,进村的最后1公里长期被悬崖挡住。因为地形复杂不好操作,村民修这条路修了12年,户均集资1.58万元。不少人家为修路荒了土地,为集资负债累累。村民李光祥为了挣钱补上修路集资款,到安徽的一个薄膜厂务工,右手不小心被机器绞断,伤残补偿费全部用在修路上。
故事四:女组长瞒病情修路不辍
坝子村的村民小组组长谢成芬是一位“女汉子”。在终于开修出村道路后,她每天“像男人一样”每天与村民挥汗如雨,抬石搬料,不亦乐乎。不料有一天她在工地上突然晕倒,不得已去医院作了,被确诊为乳腺癌,并有结论:即使做手术,生命也只能延续5年。于是,她隐瞒了病情回村每天继续修路。三年过去了,路修通了,谢成芬的病奇迹般好了。
以上几则,还只是记者实地探访的故事。在西畴,这样的故事很多。在县委宣传部编辑的《大山之光》《西畴精神》《资料汇编》等册子里,各类“愚公”故事不胜枚举:比如在岩石中修路架桥,比如在石旮旯里炸石造地,比如在喀斯地貌植树造林。
以这些故事为呈现形态,内核是形成多年西畴精神:“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在西畴采访,了解最多的就是种种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细节,撼人心魄,令人动容。
年轻的西畴县委书记蒋俊介绍,西畴精神就是炸石造地的石头精神,是开山辟路的“修路”精神,是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亮剑”精神,是敢于抗争贫困的探索精神。
“智叟”或仍问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里,“愚公”是遭到“河曲智叟”讥笑的。面对“愚公”的“壮举”,“智叟”说:你简直太愚蠢了!以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在西畴的采访中,记者对当代“愚公”的做法和表现充满深深敬意的同时,也不禁会产生近似“智叟”的疑问:要不要?值不值?合算不合算?
这样的疑问也不是空穴来风。以肖家塘村修出村道路为例,花6年修出道路后,带头人侯寿高甚至自己一家人也到州府文山市开了快餐厅,每月收入几千元,还蛮可观。修路的6年,侯寿高从28岁变为34岁。如果早些走出大山,可能他的餐厅业务做得更大了。
退一步说,假设他们4户人家都没有能力去开餐厅,似乎也是整体搬出肖家塘村更合算。或者到集镇上安置,或者到城里打工。以4个人6年的打工收入计算,至少有50万元收入,远比修几公里远离城市的入村道路“值当”。
在寓言故事中,面对讥笑,北山愚公从容回答: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读来可谓义正辞严,旗帜鲜明,正能量满满。
在西畴县现实采访中,“愚公”也有回答,有些无奈,但很真实。归结起来,西畴盛产“愚公”原因有三:
一是苦惯了。西畴县“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岩石裸露,严重缺水,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这从另一方面使西畴人比其他地方人“苦得”,愿意出力,能吃苦耐劳。面对访问者的惊愕和赞叹,“不苦咋能有出路”“苦惯了,也不觉得苦”“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是西畴“愚公”主角的淡然回答。
二是离不开。事实上,在成“愚公”之前,“愚公”们也想过不少办法,甚或也想过远走他乡或别觅他法,但找到接纳地也往往并非易事。木者村曾有4户人家搬走到邻近的一个县,但由于不为搬迁地原居民所接纳,无奈又搬了回来。在搬不走的情况下,立足于自然环境“改天换地”成为现实选择。
三是有寄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农村人到城里就业创业的机会是多了,要找个什么事情做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更多的农村人来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农村的老屋是自己在城里呆不下去时的最后保障,是根据地,是乡愁,是寄托。虽然在城里开的餐馆还算生意兴隆,但侯寿高仍觉得6年时间修这条到村里的路值得,“这是一条回家的路!”
“只要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就能理解我们的做法”,“愚公”们异口同声。
脱贫攻坚更加呼唤“愚公”精神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一种独特的地方精神,以处处“愚公”、艰苦奋斗、勤劳苦干为表现的西畴精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广泛认识,并以群众性、自觉性、实践性而得到弘扬和践行。
新的时代,愚公精神更加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虽然西畴的自然区位条件不如相邻州县,但其多项指标好于其他地区。今年,西畴县将如期摘去贫困帽,迈上全面小康道路。
“一勤天下无难事”,西畴人的苦得铸就了西畴的幸福前程:就在这个喀斯特地貌最集中、最难植树修路的区域,全县所有自然村已全部通了公路,乡村公路是云南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20多年来,全县共建成稳产田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3亩。
西畴县委书记蒋俊信心满满:“愚公”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主体力量,更是西畴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的同时,全县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外出打工,为发展源源不断输入血液。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25%左右增加至现在的54%,座座青山也成了发展的“金山银山”。
文山州委书记童志云说,以盛产“愚公”为表现,西畴精神的实质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勤劳实干的实践品质,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其要旨是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迫切需要西畴精神引领,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打好脱贫攻坚翻身仗”。(记者李自良、吉哲鹏)
-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分三批开展2018年脱贫攻坚督查巡查
日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启动2018年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决定于6月至9月,分三批、每批7天至10天对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督查巡查。2018-06-04 14:57:23
-
扶贫扶出精气神——广西桂平市脱贫攻坚走笔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关键期,“扶智”与“扶志”显得尤为重要。记者近日行走在广西桂平市乡村,所到之处,道路旁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新建的工厂车间灯火通明,群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处处感受到众志成城摆脱贫困的精气神。2018-06-03 08:44:30
-
人民日报:脱贫,培育发展后劲才是真交账
我们不能以热情代替干劲,不能以泛泛推进代替科学方法,更不能只抱着到期交账的临时思想,而是要不断创新、创设扶贫体制机制,久久为功,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18-06-03 07:40:32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