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河北省阳原县扶贫干部群像:“民不脱贫耻为官”
2018-06-06 08:56:49 来源: 光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标题:民不脱贫耻为官——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扶贫干部群像

  “订规划、兴产业、扶志气、强队伍”“干部驻村心连心,小康建设手牵手”……走进河北省阳原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砖墙上随处可见这样的白底蓝字标语。这是四十亩滩驻村第一书记孙国亮的“神来之笔”。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在这个河北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有这样一群扶贫干部。用最美好的年华,扎根在最艰苦的地方,啃最难啃的骨头,拔最难拔的寨……脱贫攻坚的最后战役,已然吹起了冲锋号。他们,正是千千万万冲在扶贫最前线战士的缩影。

  “有了水、有了渠,就有了底气”

  阳原苦贫久矣!

  全县地处山间断陷盆地,阴山余脉和燕山余脉南北对峙,桑干河东西贯穿全境。两山夹一川的地势,赋予了阳原得天独厚的美,却也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全县年平均气温7.7℃,无霜期136天,一年只能种一季庄稼。

  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3.19克/公斤,贫瘠的土壤种不出小麦。当地群众的主食,是煮土豆、蒸山药、黍子磨面蒸黄糕。

  最让阳原人头疼的,是缺水。

  地表存不住水,打井打不出水,祖祖辈辈的庄稼人只能靠老天爷赏饭吃。“有的年岁雨多些,老百姓就好过些,要是常年不下雨,就没有收成了。”

  “地瘠民贫”,烙刻进了阳原人祖祖辈辈的活计里。

  提到水,阳原的扶贫干部们没少跟它斗智斗勇。阳原早年间也曾打过不少井,但苦于摸不着水脉,要么不出水,要么是污水。

  20多年前,井儿沟乡牛坊沟村修了蓄水池,把山泉水引到了村里,开创了村民喝“自来水”的先河。

  尽管拧开水龙头就有水了,但群众的吃水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管道冬天一冻就成了摆设,夏天用水量大时也不能满足村民日常用水需要。

  “冬天,牛坊沟人还是会挑着担子拿着瓢,赶着驴车到七八里外取水。下了雪以后驴车上不去坡回不了村。”

  吃水难问题,直到扶贫干部们的到来才有了转机——

  县检察院的扶贫干部们来了,他们集资80万打了一眼井。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的扶贫工作队来了,先后打了两眼井。

  尽管这几眼井出水量都不大,但足以解决牛坊沟的吃水问题。眼下,牛坊沟支书李玉成和来自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的驻村第一书记武拥军正在筹建自流井,以供养村下2000多亩水浇地。

  苇子水,这个颇具水乡诗意名字的村庄,实际上既没有苇子也没有水。有的是贫瘠的山和裸露的土。捧起一抔黄土,里面掺杂着大大小小的砂石,这样的土,种不出庄稼存不住水。多年以来,很多苇子水人围着山上的山泉眼聚居。

  2015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苇子水效仿牛坊沟,把水引到了村里。“虽然我们的设施比较简陋,但老百姓在家里一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放心水了。”来自河北体育学院的驻村队员赵文强告诉记者。

  多亏了这输水设备,乡亲们才舍得“挪穷窝”。他们从离山泉近的窑洞、危房里搬出来,搬进山脚的新房。

  五马坊村的取水经念得更为曲折,村里打不出水、周边打不出水,村支书庞兵通过协调,在邻村果园村打了几眼井,硬是用修水渠的法子把水引到了五马坊。

  “有了水、有了渠,就有了底气。”在当地干部群众眼里,有了水就能发展产业,有了产业就能脱贫致富。

  阳原县东城乡五马坊葡萄大丰收,农户正在采摘葡萄。仝辉 摄/光明图片

  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迟来的春风唤醒沉睡的田野时,65岁的王玉祥和66岁的杨兆永收拾农具来到田里。他们把埋在土地里的葡萄枝干刨出来、架起来。

  昼暖艳阳天,莺声呖溜圆。老两口慢条斯理干着活,收音机里单田芳说着封神演义,葡萄架上搭的外套随风轻摆……

  东城镇五马坊村。当年驰骋塞北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或许不会想到,他北击匈奴大军饮马处,会在2000多年后遍植葡萄——他的同僚张骞出使西域引进的作物。

  “这点活不着急,干累了就喝口茶歇一歇。”王玉祥告诉记者,他这一亩地,种好了能挣5000块,老两口没有别的花销处,一年能攒不少钱哩。

  苇子水村口的牛圈里,70多头牛或立或趴,晒着太阳反刍。小牛犊跟在母牛身边,好奇地嗅嗅这儿、蹭蹭那儿。一头牛犊5000块,养上一年就能卖1万多。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苇子水把养牛发展成了产业。

  在小关村,水泥路直通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棚里,村民们正在忙着撒农家肥、铺地膜。今年,他们准备种一季西红柿。庄稼人拾掇这一方土地,像打扮自己的新娘。他们在土里刨生活,在这棚里谋生计,一锨锨土、一垄垄沟,都关系今年的收成,他们不敢怠慢。

  “这里的土地的确非常贫瘠,但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也是靠着这片土地生存的。想要改变贫困的面貌,还得从这土地上找出路!”赵文强的话,道出了阳原扶贫兴业的方法论。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脱贫不是手心向上等着盼着送小康,不是靠政策兜底摘掉帽子,而是要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彻底摆脱贫困。”阳原县委书记孙海东对记者说。

  肉驴、杏扁、杂粮杂豆、葡萄种植、设施蔬菜……163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帮助村民发展了新的产业、开创了新的模式。

  “老百姓,问他们收入了多少钱他们都不好意思说。我数了数,我们村去年买了30多辆小车,还有77个人考了驾照。”说到这里,庞兵忍不住嘴角上扬。

  老百姓富了的,可不止是口袋。

  就在几年前,张家口市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李凤喜来到小关村给村民讲科学种菜时,村民们并不买这个账——“我们祖祖辈辈种了这么多年地了,还用你来教吗?”但现在李凤喜的课座无虚席,很多邻村村民也慕名而来。

  五马坊刚发展葡萄产业时,宣化葡萄研究所的专家来进行技术培训,庞兵几乎硬是说服每家每户到田间地头听课。建起储存葡萄的恒温库时,免费开放都没人愿意把葡萄放进去。如今,村民们种葡萄用的是专家培训的新技术,种的是红提、维多利亚等新品种。去年恒温库里放了12万斤葡萄,临近年关,两天便被抢购一空。

  不再固守传统的耕种方式,不再只看到眼下的生活,用科技和视野让村民们看到远方、看到未来。这比单纯增加收入更加难能可贵。

  “如今,我们的农村还很弱后,但我们思路越来越清晰、产业越来越展开,领着大家找到了一条如何达到小康的通途路,只要干下去,保证能通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孙海东说。

  阳原县四十亩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国良在指导村民科学种植。仝辉 摄/光明图片

  凭着党性和良心,为老百姓拔穷根、谋幸福

  “咱没见过世面,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只是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过,没想到现实中孙主任就是这样的。”

  “和我们一起下地干活,收菜扛菜,初冬大早起跟着出去卖菜,老百姓都说根本分不清他是干部还是老百姓。”

  “老百姓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在村子里这么久,村里老老少少没有一个说他不好的。”

  说起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前来驻村的第一书记孙国亮,四十亩滩人向来不吝惜赞美之语。

  这位第一书记驻村两年多,四十亩滩人已经“离不开他”了。

  “土地流转得租金、大棚打工挣薪金、产业盈利分股金”,孙国良在四十亩滩创建的蔬菜大棚产业模式,已经成为当地扶贫产业的标杆。建蔬菜大棚资金不够,他向亲友筹集30万先行垫付;没有扶贫档案,他和妻子挑灯加班,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的精准扶贫档案;乡亲们信心不足,他就和村民们一起种菜收菜摆摊卖菜。

  “有孙主任这样的好干部,我们不愁日子不好过!”腊月二十八,村民们到村委会领股金和薪金的时候,村里响起了鞭炮声。

  59岁的小关村支书李玉喜是村里为数不多戴眼镜的人,不过他的镜片好像从来没有擦干净过,裤腿上也总是沾着泥巴。担任小关村支书的20多年里,他没少“折腾”——养过牛、养过山羊、种过菜……失败了,他认栽;成功了,就带领乡亲们一起干。

  如今蔬菜大棚发展起来了,李玉喜的烦恼也来了。

  小关村的菜长得很好,受到市场青睐。菜贩子找到李玉喜家里,“我给你一部分钱,我收老百姓的菜多少钱你就别管了。”

  “给我一两千块钱,然后把菜价压得低低的,这叫啥事啊,你要有这种想法,还是去别处收菜吧。”李玉喜的回答斩钉截铁。

  “老百姓,抱团才有力量!”李玉喜一直信奉这句话,菜贩子来小关村收菜,也只能先过李玉喜这道“公道关”。

  “刚到阳原的时候,我出门都得带个‘翻译’”,如今,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前来挂职的县委副书记王羽霄主动给刚来阳原的扶贫干部当“翻译”。

  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转护林员的岗位、为异地搬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供金融贷款、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组织全县农村党组织书记和致富带头人去北京接受培训……挂职两年,事情一件一件办下来,阳原老百姓也记住了这位能说一嘴阳原话、自称“已经是90%的阳原人”的王书记。

  刚驻村时,孙国亮睡的是大土炕、生的是土煤炉。村民们不认为这样的条件能留住城里来的驻村队员,没想到不但孙国亮留下了,他的妻子也带着铺盖卷来到四十亩滩村大队部,和丈夫一起“当起了农民”。

  苇子水村的驻村队员住在村委会,记者来访时,他们每周采购食物的泡沫箱已经见底了,饭桌上还有两个没来得及收拾的方便面桶……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离家乡,驻村队员不改其乐。

  “他们本来在城市里安安稳稳过日子,现在到我们这穷地方遭这份罪,不都是为了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吗,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愿意跟着他们干!”阳原人对扶贫干部们的态度,也逐渐从观望、猜疑变成了信任、拥护。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话掷地有声。

  “民不脱贫耻为官。”孙海东说,“我们不是勉勉强强进小康、不能破破烂烂进小康,历史责任落到我们手上,我们就要敢于担当,凭着党性和良心,真正为老百姓拔穷根、谋幸福!”(记者 刘华东 本报通讯员 仝辉)

+1
【纠错】 责任编辑: 聂晨静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东南大学师生校友伉俪祝福学校116周岁生日
东南大学师生校友伉俪祝福学校116周岁生日
大兴安岭火灾:救火队员连夜作战
大兴安岭火灾:救火队员连夜作战
江苏兴化:“水上森林”画中游
江苏兴化:“水上森林”画中游
新青岛人的“恣”生活
新青岛人的“恣”生活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294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