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6月14日电 题:“飞牛”回家 脱贫可期
新华社记者 杨稳玺
2017年,海原县三河镇的马才元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一家人从山上的丘陵村搬到了山下的富陵新村,告别了破烂不堪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其次,曾经未曾谋面、“飞”在外面的牛也落入新家,给他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过去,牛是在外面‘飞’呢,我们根本见不到,每年等着领钱就行。”马才元一边将切好的草料喂给牛儿,一边和记者侃侃而谈:“肯定有人觉得啥都不干就能领钱好,但我觉得还是自己养着踏实。”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西海固中的“海”字就指代海原。丘陵村则正是当地恶劣自然条件的缩影,村民稀稀落落分布在高低起伏的黄土丘陵中,山大沟深、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了村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飞牛”养殖扶贫模式应运而生。
据三河镇副镇长闫青英介绍,所谓“飞牛”,即以贫困户扶贫贷款作为资本金通过合作社入股企业,用于企业发展奶肉牛养殖业,贫困户享受企业养殖利润分红,旨在解决无自我发展能力和无养殖条件贫困户的脱贫难题。
“1年能分1500元,对我们来说可是一大笔钱呢。”马才元告诉记者,在山上住的时候一家人靠天吃饭,种些小麦、杂粮,偶尔打打零工,一年下来顶多能挣1万元。
1500元不是一笔小数目,但马才元早就有了让“飞牛”回家里的打算:“2016年我确定要搬下来时,就和家人商量自己养牛。他们一开始担心没技术,但我觉得想脱贫,就不能光指望别人,没技术咱可以学。”
马才元的想法和当地政府部门不谋而合,“飞牛”养殖扶贫模式在2017年3月宣告结束。闫青英说:“‘飞牛’模式诞生的先决条件是贫困户没有自我发展能力和养殖条件,搬迁后,村民有了养牛条件,‘飞牛’模式就显得不太合适。”
闫青英解释说:“扶贫先扶志。让贫困户躺着拿钱,容易滋生‘等靠要’思想。我们目前鼓励贫困户通过贴息贷款在自家发展养殖业,并给予其技术、销路帮助。”
2017年7月搬入新家后不就,马才元就在父亲和自家院里盖起了牛棚,申请了政府扶贫贷款,把“飞”在外面的牛接回家。在政府及企业提供的技术帮扶下,如今6头牛儿长势喜人,膘肥体壮。
“今年下半年就能出栏卖钱了,估计挣个两三万元不成问题,明年再多养4头牛……”马才元对脱贫致富很有信心。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