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哲伦海山科考航次的共产党员在“科学”号合影。记者张建松摄
“科学”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学考察船,自2012年交付使用以来,每一个科学考察航次,船上都要成立党小组
组长徐奎栋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深刻地理解,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我们有幸赶遇中国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唯有竭忠尽智,才不负新时代
海兴则国富民强,海衰则国弱民穷。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浩瀚无际的深海大洋,人们一般难以到达,也不太了解。为了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我国有许多科考船长年在海上斩波劈浪。
今年上半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跟随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号,到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进行为期40多天的科学考察。“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在科考船上,一批共产党员挑起了工作的大梁,党旗在海风中高高飘扬。
“海归”首席科学家担任“科学”号党小组组长
“我出国留学就是一心一意想学到真本领为自己国家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想留在国外的念头。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热情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人生才有意义,工作才很快乐”
“科学”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学考察船,自2012年交付使用以来,每一个科学考察航次,船上都要成立党小组。参加麦哲伦海山科考航次的队员中,共有20多名共产党员。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命,航次党小组组长由首席科学家徐奎栋担任。
49岁的徐奎栋是一位“海归”科学家,也是中科院海洋所党委委员。26年过去了,他清楚地记得在大学时入党宣誓的情景。入党誓言从此深深镌刻在他心中,即使是远在海外,他的目标一直锁定在学习先进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回来为发展祖国海洋事业做贡献上,从未想过要留在异国他乡做一名“异乡客”。
1999年,徐奎栋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到韩国一所大学从事海洋生物环境监测研究。当时,他在韩国做博士后收入就是国内大学副教授收入的十倍,但他从没有将金钱太看重。每天散步时,他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紧迫感。
“当时出国目的就是希望提高自己,但总觉得还没有学到太多,没有明显提升自己实力,回国后无颜见江东父老。”徐奎栋说。
为了学到真本领,徐奎栋又联系了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一位国际知名的生物分类学教授,申请做博士后。这位教授博学、严谨,但也非常骄傲、严苛,甚至不近人情。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中午从来不吃饭,周六从来不休息,甚至周日也加班。
许多博士后受不了这位“科学工作狂”的“折磨”,半途而退,但徐奎栋咬牙坚持了下来。在魔鬼般训练中,他也所学良多、获益匪浅。3年期满,导师很希望他继续留在那个风景优美的奥地利小城,但徐奎栋没有答应。2005年,他带着妻子和在奥地利出生的儿子,回到了中科院海洋所。
“我出国留学就是一心一意想学到真本领为自己国家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想留在国外的念头。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热情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人生才有意义,工作才很快乐。”徐奎栋说。
“走向深海大洋”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回国以后,徐奎栋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领军人才,从事海洋生物分类和多样性研究,近年来主攻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
海山是海底的花园、大洋迁徙动物的驿站、古老海洋生物的避难所,生物多样性高、生物量大,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徐奎栋带领科研团队,对海山区的原生动物、刺胞动物、多毛类、线虫等底栖动物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十多年来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目前已在国际上脱颖而出。
2015年以来,在中科院先导专项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对西太平洋的雅浦海山、马里亚纳海山、卡罗琳海山、麦哲伦海山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以掌握海山本底资料,为今后计划在麦哲伦海山链建立一个国际合作的深海保护区做前期准备工作;为维护国家深海大洋权益,拓展和发掘国家战略性海洋资源,支撑国家深远海资源调查与合理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海洋科学研究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我们现在经费充足,设备齐全,只要自己努力,就有望取得科学成果,这是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徐奎栋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深刻地理解,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我们有幸赶遇中国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唯有竭忠尽智,才不负新时代。”
“80后、90后”党员挑起“科学”号大梁
600多米长、30多毫米粗的铠装缆只能手动拖拽。实验室所有人员齐上阵,绞盘绞、绳子拉、双手拽。时值西太平洋盛夏,甲板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每个人都汗如雨下,双手满是油污,只能用湿透的袖子擦擦即将流入眼睛的汗水
“科学”号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船上各个重要岗位,一批年轻的“80后、90后”共产党员挑起了工作大梁。
1990年出生的孟庆超,武汉理工大学毕业,2013年来到“科学”号工作,并在中科院海洋所入党。这些年,孟庆超从实习驾驶员做到三副,再到如今的二副,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也走得相当艰难。
克服晕船,是出海的第一关。由于天生对摇晃非常敏感,孟庆超每次出海都晕得厉害,第一次出海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一边吃一边吐,最后连喝水都要吐,只能靠打吊瓶维持着,一个航次下来瘦了15斤。
面对自己如此严重的晕船,孟庆超不仅坚持出海,并且每年出海超200天。
“让我坚持下来的,是‘科学’号给我的那份荣誉感、那种获得感。”孟庆超说。2015年10月,小孟结婚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正好播放“科学”号的纪录片,亲戚朋友们都看到了小孟在纪录片里的镜头。小孟妈妈高兴地对儿子说:“这部纪录片是送给你结婚的最好礼物。”
如今,孟庆超的儿子已经一岁多了,儿子叫的第一声“爸爸”,他是从微信上听到的。爷爷奶奶去世时,他也在海上,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这是一个需要奉献精神的职业,最感到亏欠的是家人,只有拿出工作成绩才能对得起所有的付出。”小孟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小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科学”号,他曾担任过好几个航次的党小组组长,积极组织船上的学习活动,被海洋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他的影响下,“科学”号大副梁喜祥积极要求上进,递交了好几次入党申请书,目前已是预备党员。
“船上空间有限,大家朝夕相处,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是挂在嘴上的,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梁喜祥说。到海洋所工作7年来,梁喜祥有6年的时间都在海上,最多一年达270天。
与一般科考船相比,“科学”号上还多了一支专业的技术支撑队伍——船载实验室,下设操控支撑组、仪器设备组和水下缆控潜器(ROV)组。船载实验室主任姜金光、仪器设备组的张宗兵、ROV组的王传波都是“80后”共产党员。
35岁的姜金光曾经在海军潜艇上工作过,2012年转业后来到“科学”号。麦哲伦海山科考航次是他第一次担任技术支撑团队的负责人,压力很大同时非常认真,时常见他拿着对讲机,与船上各个部门交流沟通。
“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是“科学”号上搭载的一个先进的深海探测科考设备。海上风云变幻,每一个科考航次ROV组技术支撑团队紧密合作,充分发扬拼搏奋斗精神,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挑战。
在2015年一次考察中,“发现”号ROV经过近一天的海底作业,准备回收之际,天气突变,海面上狂风大作、大雨倾盆,风浪越来越大。为了安全,技术人员果断决定暂不回收,让“发现”号在海底“趴了”24个小时,等天气好转后才收回来。
2017年8月,“发现”号ROV在下放过程中突然出现跳电,设备失去动力,情况十分紧急。ROV组人员凭着过硬的技术与操作经验,沉着冷静,终于将ROV安全回收上甲板,检查发现铠装缆在600米左右处被意外击穿,需要将此段铠装缆全部放出截断,重新制作终端。
船上及时调整了作业内容,进行紧急抢修。由于海上条件所限不能使用吊机,600多米长、30多毫米粗的铠装缆只能手动拖拽。实验室所有人员齐上阵,绞盘绞、绳子拉、双手拽。当时,正值西太平洋盛夏,甲板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每个人都汗如雨下,双手满是油污,只能抬起胳膊用湿透的袖子擦擦即将流入眼睛的汗水。
铠装缆放出截断后,ROV组马上进行终端的制作,将两层钢丝一根一根散开、捋直,用抹布蘸着柴油和清洁剂一根一根擦净,穿过承重头,灌胶。忙完这一切,已是次日凌晨1点。冒着高温酷暑,ROV组的伙伴们连续高强度工作了近18个小时。
从老党员作风“管窥”中科院海洋所的党建
给海洋生物拍照,不仅要拍“全身照”,还要拍出重点部位。比如虾子重点拍虾须、前额锯齿、长短比例等;双壳内重点拍绞合部特征。作为一名老党员,王少青工作一丝不苟,几十万张照片拍摄下来,已经用坏了4台相机
已有60多年历史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海洋研究科学机构,历来重视党建工作,现已形成“重要岗位有党员、重大任务看党员、重点项目看党员”的良好局面。
海洋所现有19个党支部和1个研究生党支部,党员740余人。其中,在职职工党员43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约占65%,35岁以下的党员超过60%。2016年,海洋所党委曾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隶属于海洋所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总面积492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之首。55岁的海洋生物标本馆副馆长王少青,是一位有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登上了“科学”号到麦哲伦海山采集标本。
每次作业,总能看到王少青拿着相机,及时对采集上来的海山样品拍照,经常忙到深夜。他介绍说:“海山生物种类多,标本采集上来,船上只能初分保存,下船后首先要送到标本馆进行采集登记,然后送给各个门类的专家进行细分鉴定,完成后送回标本库,并进行数字化录入。”
在海洋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日积月累下,截至2017年,海洋生物标本馆已收藏了标本83.76万号,其中模式标本1185种1891号,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889年。标本的采集范围包括中国沿海以及南、北极等,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海洋生物标本馆还对超过60%的馆藏标本进行了数字化整合。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馆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共享服务,并进行了国际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OBIS)中国节点的建设。开发了移动客户端,通过扫描条形码和二维码,快速访问数据库,获得与电脑版相同的标本采集、鉴定、图像、文献以及DNA等全部信息。
给馆藏标本进行数字化整合需要大量拍照,十分繁琐,也很有讲究。据王少青介绍,给海洋生物拍照,不仅要拍“全身照”,还要拍出重点部位。比如,海参重点拍肛门和口器;虾子重点拍虾须、前额锯齿、长短比例等;双壳内重点拍绞合部特征;章鱼重点拍头、腕的长短、腕上吸盘组合排列大小。作为一名老党员,王少青工作一丝不苟,几十万张照片拍摄下来,已经用坏了4台相机。
“科学”号是一艘先进的电力推进船舶,船艏设有2台槽道式艏侧推,尾部有2套吊舱式主推进器,动力来源于发电机。船上共配有4台主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逾7000千瓦。不仅可为全船各个系统和实验装备提供电力,还可以为船舶的推进系统供电。
负责“科学”号轮机部的轮机长靳宪芳,是一位在海洋所工作了20年的老党员。“与老一代的科考船相比,‘科学’号先进多了,自动化程度很高。但设备越先进,对我们的检修水平和细节要求就更高。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各类传感器的自动报警,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留在机器上,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着这些机器。”靳宪芳说。
机舱是船舶的“心脏”,必须时刻保持各类机器的“血管”畅通,哪怕再小的事,靳宪芳也绝不含糊,甚至有些“挑剔”。他常说,自己最怕的就是决策失误,让轮机部的兄弟们白忙活一场。
去年一个航次,他指挥检查和疏通4台发电机组烟管消音器上的放残管路,几位轮机员在烟囱里沿着90度的梯子,上下六七层楼的高度,把好不容易拆下的被烟灰堵塞的管路和阀件搬运出去,然后清理疏通干净,再运回来装复。
在烈日高温下,整整忙活了5个多小时,汗如雨下,衣服仿佛淋过雨一样湿透了。检修结果也证明了他的“挑剔”是对的。
“在大海中航行,每天听到船上机器正常的轰鸣声,看到船舱里温暖明亮、温度舒适,每个房间都有充足的冷热水,流畅的压缩空气,就是我们轮机部人最大的欣慰。”靳宪芳说。
“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这是你的船!”“科学”号上张贴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下方这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个科考大家庭中,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记者张建松)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