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毛艳华教授
虎门二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忠情摄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和《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
建议设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
7月2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中山大学召开成果发布会,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和《港澳青年内地创业》。
“一国两制”“四核心”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教授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的“合作重点领域”及“体制机制安排”为指导,分别从基础设施、市场一体化、科技创新、金融和旅游等现代产业体系、优质生活圈、深化“一带一路”合作、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粤港澳深度合作的机理与发展方向,促进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通。
报告认为:“一国两制”和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体制和经济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推进体制和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协调,实现区域内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借鉴国际经验打造中国式湾区,并与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共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海港和空港群傲视全球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强劲发展,2016年粤港澳GDP总量近1.35万亿美元。其中,香港、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分别是2.35万亿港元、1.96万亿和1.94万亿元人民币,为湾区经济做出主要贡献。在2017年公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湾区的几大核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均进入前20强。
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其次,拥有五座干线机场,粤港澳地区的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和珠海机场,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再次,2016年全年高速通车总里程高达7673公里,城际轨道交通已有350公里的通车里程。规划建设共15条计1430公里城际轨道,期望形成珠三角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研发经费投入全国领先
在科技创新方面,《报告》显示,粤港澳地区近年来研究与发展人员保持一定增速。据统计,2015年广东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为50.17万,比2010年增长了45.6%。2000年~2015年,广东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增加了43.06万,年平均增长率为13.9%。
广东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在全国领先。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6年广东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2035.14亿元,总量首次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3.2%。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2.56%,同比提高0.09个百分点。
从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增长趋势来看,自2009年到2016年,广东经费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由2009年的652.9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035.14亿元。随着广东研究与发展经费的迅速提高,经费投入强度也在稳步增长,到2016年,由2009年仅占GDP的1.65%提高到2.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1%。
建议:
设立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
《报告》还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首先是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陈广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央政府在湾区建设中需要扮演重要角色。要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协同区域发展中的关系,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要素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产业合理分工。建议成立由中央政府主导、粤港澳三地行政主要领导参与的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若干行业委员会,负责规划和协调区域发展。
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的互利互通。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打造便捷和高效的区域交通圈。加强湾区港口群和空港群的合作与协调,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联合其他港口和机场共建国际港口群和机场群,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报告》建议大湾区要大力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努力将香港、广州的高校、科研资源与深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珠三角的产业和市场结合起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报告》也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湾区国际化、便利化、法制化营商环境、建立多元化协同产业发展体系和共建优质生活圈。
量化指标
考察可持续发展力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教授的著作《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以“理论、指标、排行、量化、预测”五个板块,探索粤港澳区域各个城市即将出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剖析各个城市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未来发展目标的有限层次,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 共13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测度指标选取遵循统计口径一致、数据来源可信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定量分析和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进程。
考虑系统内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动态影响, 以2005年为基期, 定量计算粤港澳大湾区11城2006年~2015年可持续力。
《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按照时间序列分别对每个城市的可持续力折线图和雷达图依次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该城市可持续力变动的主要因素。按照空间分布对粤港澳大湾区2015 年可持续力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在2015 年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前三位城市。
11座城市如同足球队
各有分工 共谋发展
张光南表示,这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全球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排行榜列出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大方向,合计26个指标的排名,排名并不是要在这11个城市中分出高下,而是客观指出每个城市的优点和短板,这11个城市恰如正在世界杯上竞技的足球队,各有分工,共谋发展,才能实现大湾区长期的美好愿景。
劳动生产率: 服务业拉动经济效益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张光南如此解释劳动生产率指标。张光南表示,澳门的经济结构主要由第三产业构成,因此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城市。
报告显示,2014年起,广州市政府致力于加快进行结构化改革。“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加速壮大。”张光南提出,随着服务业比重增高,其经济发展效益会随之提高。
相比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专利申请数都有一定程度增加,表明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不断进步。
教育水平:
高教发展参差不齐
“高校生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显示了城市的教育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报告用截至2015年年底的高等院校在校生数占各市常住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各市的高等教育水平。
此指标,珠海和广州远超粤港澳大湾区其余9城。除去珠海和广州,珠三角地区其余7个城市的高校在校生比例普遍偏低,表明这7个城市在高等教育水平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
澳门的高校生占比排名第三。《高等教育制度》获得澳门立法会一般性通过,大力开展“新办课程评审”先导计划,为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实施奠定基础,不断促进高等教育产业,教学,科研相结合。
数学模型预测
大湾区各城
可持续发展力
还值得一提的是昨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5年可持续发展预测体系,其预测数学模型的设计者是全球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的方亦茗。他当时的得奖作品是为联合国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模型。此次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对模型进行了针对性升级,并将其用在了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力的预测上。
对珠三角的四大政策建议
《指数报告》根据未来5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规划,对珠三角的发展给出政策建议:
1.携手港澳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地区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发达,港澳地区的优势在于高度成熟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经济要素流动的高度自由性和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珠三角携手港澳,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比该地区以往合作更加复杂。因此,中央政府需设立统筹的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
2.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
面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政府应重视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兴办老龄事业,切实加大财政投入,使用财政杠杆有效整合全社会养老资源,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一方面,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另一方面,强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同时,政府还应严格环保监管执法,大力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对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办,检查排污企业,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和强制关停。
4.健全环境管理体制
各地政府应遵循整体协调、区域协作、循序推进的原则,推进跨界环境治理、区域生态系统建设与环境保护,创新区域协同机制,搭建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同时,各地政府应大力推进环保地方立法,明确环境管理部门职责,设立专门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分片区行使环境监察执法职能,从而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能力。
针对香港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建议,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摆脱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局面,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公屋”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增加低收入者的就业和工资,使社会各界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在教育和研究开发等领域加大投资,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育新的增长点,以保持竞争力优势。最后,还应增强经济节约意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率低能耗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澳门未来五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规划,《指数报告》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搭建中国与欧洲、葡语国家企业之间的投资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大力发展会议展览业、离岸服务业以及休闲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其次,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与规模,根据产业多元化的长远规划,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为澳门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
同时,还要积极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系统谋划创新驱动总体布局和路线图,推动澳门科技创新发展。最后,还应增强居民的资源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对高耗能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限期实施生产改造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顶天立地”
湾区建设要“顶天立地”,建设要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是既成的城市群,城市内的功能分工,空间布局以及优势都有互补。空间方面来讲,广州占核心城市地位,作为引领型的国际城市,广州应发挥双向开放枢纽的角色,发展中要有高端要素,在产业结构中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在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中,广州作为枢纽城市的重要性还在于拥有四通八达的枢纽港、一带一路国际航线,广州与湾区城市的交流更加的便利。
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中,基础设施是协同发展的根本。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让城市群之间的互联互通更为便利,也降低交流成本,也是大湾区发展中最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旧金山湾区的发展中,以高速公路为主,使得湾区内各种要素的流通更加便利,成本得以降低。除了基础设施作为硬件之外,软条件也必不可少。比如通关的便利化。用好数字技术之外,要推动关检一体化,执法互助、信息互通方面可以使得加速通关便利化。
可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作为开放的先行区加快形成全面合作新格局;此外,要符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源地。而所谓立地,就是满足创新创业的需要,把当前由工业经济向新经济发展的道路有所体现。激发创业活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城市群。湾区居民是否满意,是一个区域发展是否成功的不变标准。(统筹:记者蔡冬庆 文/表:记者徐静、童丹、蔡冬庆)
-
专家:香港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作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兼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表示,香港利用好自身优势,能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上作贡献。2018-06-30 19:21:40
-
“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研究报告”在港发布
28日在港发布的一份“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研究报告”称,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多项优势,极具发展潜力,将逐渐成为世界湾区竞争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06-28 23:44:29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