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综述:为中德务实合作装上大功率“引擎”
2018-07-06 21:52:34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柏林7月6日电 综述:为中德务实合作装上大功率“引擎”

  新华社记者张毅荣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即将赴德国主持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此访适逢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李克强曾在今年2月向第五届中德创新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开创了大国科技合作的先例,为两国务实合作装上了大功率“引擎”。

  40年来,中德两国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内容不断丰富,模式持续创新,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拥有广阔前景。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尹军介绍,近年来,中德科技创新合作日渐升温。2014年,两国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2015年和2016年,两国有关部门分别出台《中国战略》和《德国战略》,实现了双方在科技创新合作领域的战略对接。

  截至目前,两国已在分子医学、软件技术、计算生物学、电动汽车、清洁水、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建立了多个联合研究机构,共同搭建了创新政策、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果。

  中德还共同开创了“2+2”合作模式,即两国各有一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一家企业参与项目从设计、科研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合作,在科研成果和市场应用之间建立快速通道,让科研创新更加贴近市场和用户。此外,中德创新政策平台和迄今已举办五届的中德创新大会已成为两国科技创新领域专业人士对话、交流、合作的重要长效机制。

  尹军认为,中德科技创新合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实”。“无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间合作,双方都有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的强烈合作意愿。同时,各自能力和外部条件也都满足,因此能在众多项目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维尔纳·胡芬巴赫被誉为“欧洲轻量化之父”。近年来,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分别与中国中车、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和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研制出全球首个全碳纤维结构应用的轨道车辆,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胡芬巴赫表示:“事实证明,我们这一高科技创新合作模式是成功的,这种模式会为德国乃至世界不同行业领域带来示范作用。”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玮介绍,公司近三年来与德国大众、宝马、明斯特大学等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在未来锂电池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研究,也与多家德国企业在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生产工艺等方面保持着密切合作。

  黄玮说:“德方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质量管控和标准化操作等方面积淀深厚,我们的优势则在灵活高效、成本控制和广阔的市场及应用等方面。双方具有很大互补性,合作不仅能够带来双赢,对世界工业发展都能起到推进作用。”

  德国汉堡大学多模态技术研究所是由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领导的中德联合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德国科学基金会的联合资助,集合了汉堡大学、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力量。

  张建伟表示,两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合作前景广阔,将对教育、健康、智能系统和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展望中德科技创新合作的未来发展,尹军表示,中德政府磋商机制为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建立了意愿真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将促进双方合作更上新台阶。他说:“未来两国在基础科学方面,比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生物医学、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投资大、多学科交叉的大科学方面,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胡芬巴赫说:“我与中国合作近40年,深知我们合作创新的成功取决于德中双方的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利。我对德中高科技创新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

+1
【纠错】 责任编辑: 唐斓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哺育
哺育
新华社国内照片一周精选
新华社国内照片一周精选
俯瞰夏日西湖
俯瞰夏日西湖
柏林掠影
柏林掠影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30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