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辽宁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对生育二孩的家庭予以奖励——奖励生二胎,会买账吗(事件新闻)
最近,辽宁省政府印发《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率先提出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小幅减少,其中“二孩”效应明显。专家表示,二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中国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但偏低的新生儿出生率,也在敦促中国加快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换。
生不生“二胎”顾虑多
二胎政策放开,家庭迎来新选择。
“我们一家都盼着这个老二的到来,全家都高兴坏了。”今年32岁的王宏在济南的一家外企工作,作为5岁孩子的爸爸,他刚刚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王宏表示,老大马上就要上学了,自己和爱人一直想要有一双儿女,所以政策放开后夫妻二人就开始积极备孕,最终喜得爱女。“我和爱人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希望孩子能有个伴儿,家庭经济基础也比较好,就没有犹豫。”
“二胎?想都不敢想。”同样32岁的曹琪在北京的一家事务所工作,在国贸工作的她月薪不菲,却直言二胎是“生得起,养不起,也没时间养。家里的宝宝才2岁,但是从备孕到生产,上万块的早教课和进口的奶粉尿布,都是不小的费用。”她说。曹琪更大的忧虑来自孩子的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亲子时光,我和老公都是全国到处飞,一个孩子都要靠老人,更不要说两个了。”此外,作为女性,产假和职业升迁也让曹琪不敢轻易考虑要二胎。
全国妇联对10省份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一孩家庭中,有生育第二个孩子意愿的仅占20.5%,不想生或者不确定生不生的则高达79.5%。不少适龄夫妻表示,现在生二胎不仅仅是“添双筷子的事儿”,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多。80%左右的受访父母在考虑是否生第二个孩子时,首先考虑的是公共服务资源状况——孩子入园、入学、升学的情况,生活地区环境状况,孩子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等。调查还显示,对于一些发达省份和城市地区而言,家庭经济状况好坏、家中是否有人照顾孩子等因素对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影响作用更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其中二孩占比超过50%。然而仔细研究数据会发现,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新生婴儿数减少了88万,特别是一胎数量有明显下降。对此,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二胎政策效应正在释放,带来新生儿数量增长,但人们的总体生育意愿并不强,需要引起关注。
对准“痛点”,奖励才有效
专家认为,如果出现新生人口、劳动力不足,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节,由国家出台措施重视和鼓励生育也是国际通行做法。事实上,与放开二胎政策几乎同步,国务院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其中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生育二胎时产假将延长。此次辽宁省的政策则进一步明确,直接转向“奖励”。
辽宁省政府印发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提出,有效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完善全面两孩配套政策。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全面两孩配套政策。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完善配偶陪产假制度,给有生育计划的家庭更多便利和服务。
刚刚成为“二孩”妈妈的北京居民孙女士认为,奖励生育的政策必须具有相当力度,才有可能促使原本纠结生不生二胎的家庭下决心。在她的身边,不少同龄人连一胎都不愿意生,泛泛的鼓励很难改变年轻人原有的生育取向。“最近不是在修改个税法吗?为什么不直接对生二胎的家庭每月减免一定额度的个人所得税?比如每个月减免一两千元。政策就要这么直接才会有效。”
北京大学社会所教授陆杰华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念更开放,选择更为多元。晚婚、不婚不育等生活方式的社会接受度逐步提高。”人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政策支持只是选择考量的多方因素之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职场竞争压力和居高不下的育儿成本都是人们不愿生育二胎的原因。这也意味着,奖励生育要收到实效,必须对准“痛点”,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增加产假、完善家庭税收、提高公共服务等。多位专家表示,辽宁省的奖励生育政策,不仅要看近期更要看其远期收效,这种探索值得肯定。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应该看到,二胎政策效果还会持续显现,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原新说。他同时表示,现在,虽然放开二胎,一些地方还开始奖励生育,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收入人群和很多年轻人延迟生育,乃至不生育,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面对这种情形,一方面应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鼓励生育,另一方面也敦促着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换。
据介绍,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充足的劳动力数量和低廉的人力成本,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其高速发展下,带动了高就业率,但是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前40年我国主要是靠人力资源来发展,但未来我国的发展需要依靠人力资本,也就是高质量的劳动力。”原新说。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力、物力成本上升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未来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会逐步下降。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意味着对劳动力质量要求提升。对此,个人应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更新个人知识储备和提升技能,尤其是对高新技术的把握,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转变。国家在调整人口结构的同时更应重视发展教育,尤其是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