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告别每天都吃“摏辣子”拌饭——“直过民族”拉祜山乡群众幸福新生活
2018-07-13 15:02:24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昆明7月13日电(记者杨静、张东强)“用‘摏辣子’来拌饭吃就觉得幸福了。”36岁的罗大奎清晰地记得初次到妻子家里的两种味道,除了“摏辣子”拌饭外,就是鸡、猪粪便的臭味。

  罗大奎是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陆拉村委会札温丙村的村民,那时妻子一家还住在山上的“拱棚”内。狭小的“拱棚”旁就是猪圈,“白天闹翻天,晚上臭熏天。”

  札温丙村是一个拉祜族聚居的村寨,全村有76户355人。作为“直过民族”,到2006年底,村里才正式告别无电历史。由于耕地面积少,一段时间内,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低保补贴和打零工,食用的粮食基本靠购买和国家发的救济粮。村民居住的房屋多是竹木房,人畜混居是常态。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住房条件,2016年札温丙村启动了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如今木质结构的“风雨房”逐渐被具有拉祜族特色的砖混房取代,硬化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将村子点亮。

  要让群众脱贫,还要解决收入问题。“帮扶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沟通难。”云南电网公司景洪供电局党总支书记何志宏说,他们从2015年底开始挂钩帮扶扎温丙村,刚进来时,因村民长期隐居在深山中,与外界接触交流少,社会融入度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

  “我们做了一个村规民约,每个村民都按了手印。”陆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玉党伍说,有个村民穷得连老婆都跑了,整天不干事还想要扶贫政策。为了转变他的意识,玉党伍连续多天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在群众大会上点名批评,后来这名贫困群众脸上挂不住了,就让玉党伍帮忙找打工的活计。

  “有些村民不敢出去打工,有些是找不到打工的活。”玉党伍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村民小组长变为打工信息联络人。只要有活计,小组长就会组织有劳力的村民一同前往,如此一来便消除了群众害怕不敢外出的心理。

  “我现在就在附近挑香蕉,一天最少就有200元。”罗大奎说,村里通知有务工活计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报名。

  除了劳务输出,当地政府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引进优良畜禽品种。挂钩单位邀请专家为村民进行割胶、养殖等技术培训,主动联系家禽、蜂蜜等土特产品的销售单位,帮助村民拓展销售渠道。去年,代销的蜂蜜就近5万元。

  “扶贫要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景洪供电局局长李国文说,人才是让贫困村实现“造血”转变的关键。2016年初,景洪供电局对扎温丙村小学至高中阶段学生就读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制定了“扶贫助学基金”方案。

  “孩子就是拉祜村未来的希望。”玉党伍说,山里的孩子不习惯坐在教室,有些在上课期间就直接跑出教室,家长忙农活也不管。村民和挂钩干部多次给家长和学生做思想工作,督促鼓励他们,还让家长们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如今全村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

  罗大奎告诉记者,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上学基本不用交钱,还享受教育补贴。自从搬进了靠政府补贴建起来的新房,家里再也没有臭气味了。

  今年,罗大奎用打工的钱,购置了电磁炉、冰箱等家电,日子是越来越好。“有政府的帮助,只要自己勤快,就能赚到钱,就不用每天都吃‘摏辣子’拌饭。”罗大奎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暴雨致四川茂县国道213线一处桥梁垮塌
暴雨致四川茂县国道213线一处桥梁垮塌
七月祁连山绿波荡漾牛羊成群
七月祁连山绿波荡漾牛羊成群
贵州威宁:荞花烂漫引客来
贵州威宁:荞花烂漫引客来
足球——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足球——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31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