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丰富多彩的头伏民俗传递出哪些信息?
2018-07-17 22:09:5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题:丰富多彩的头伏民俗传递出哪些信息?

  新华社记者

  17日是传统的“头伏”,标志着俗称“苦夏”的开启。我国各地过“头伏”的民俗丰富多彩,反映出国人在长期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学调节身心的智慧。当今,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一些古老的风俗失去了生命力,但更多的民俗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扬光大,根据社会条件的发展赋予传统习俗新的功用,体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食疗与养生:“头伏”习俗折射出“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17日中午,山东省泰安市的气温高达35摄氏度,热浪逼人。在泰安市泰山区龙潭路201号梦的王老三烧烤店内,熙熙攘攘坐着七八十桌前来吃“伏羊”的客人。

  作为泰安市一家“老字号”的特色羊肉店,跟羊打了近10年交道的店老板王寅告诉记者,每年入伏后都是他们生意最火的时候,现在平均每天店里客人能吃掉40只羊。

  伏天食用羊肉,既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质朴的养生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加华认为,入伏吃饺子、吃伏羊等民俗,源自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习俗的积累,根植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又体现了天人合一、食补养生的理念。传统民俗不断地与时俱进,但敬畏自然、追求健康与快乐的本质不变。

  相对于艾灸、贴“三伏贴”等民俗,前往近郊的景区避暑正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南昌市湾里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这里的景区每天要接待近千名游客。

  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三伏”时节高温、高湿,会让不少人感到不适,但这段时间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入伏首日,记者在湖北省中医院看到,前来咨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在耳鼻喉科候诊处,家住汉口的李女士正和朋友一道等待敷贴,今年是她第十一年来贴“三伏贴”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武汉各大医院每年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在5万人以上。

  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周仲瑜说,随着人民群众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遇到疾病很少像过去那样选择忍一忍,而会选择尽早治疗,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

  心灵“晒霉”:传统习俗的心理调节功能日益受到追捧

  在“晴热少雨”天气模式中,上海迎来今年“加长版”的“三伏”天。

  在闵行区梅陇镇南方休闲大厦,一家MAGIC中医养生馆生意十分不错,淡淡的艾草香味弥漫在养生馆里,调节着盛夏的燥热之气。

  爽朗的MAGIC养生馆负责人徐春阳说:“目前在上海艾灸养生非常受欢迎,来我们养生馆的客人每天增加三分之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学专家蔡丰明研究员说,随着居住条件改善,季节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像以前那样大了,许多家庭的衣物已不需要“晒霉”了。但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身心越来越需要调节,也需要“晒一晒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祖德认为,现在,人们不仅要注意身体上的祛湿散寒,更要注意心理上的扶阳固本。

  近日北京豪雨不断,但并没有抵挡住来势汹汹的“三伏”天。受到追捧的还有“头伏饺子”的传统。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沃尔玛超市,记者看到售卖速冻饺子的冰柜上张贴了“头伏吃饺子”的字样,吸引了不少白领前来购买。中国民俗协会副会长萧放认为,虽然在空调、冷饮等消暑“利器”的保护下,年轻人无须再忍耐“三伏”天的高温,但老祖宗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有用武之地。

  进入“三伏”天,福州一些“老”防空洞也成为市民纳凉“新宠”。在五一广场旁防空洞改造成的越洋图书城里,孩子们纷纷捧着喜爱的图书,随意靠在楼梯边,忘我的状态令不少家长欣慰。

  “暑假中,孩子在家里天天沉溺于手机游戏,眼睛近视了。”福州市民张先生说,孩子来了几次后,交了好些朋友,现在天天要求来逛书店。

  盛夏时节,有着“火炉”之称的山城重庆短短一周,已发出4次高温橙色预警。

  中医不断改进传统治疗方式也是传统习俗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今年是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王竹行从事“三伏贴”治疗工作的第34个年头。她带领科研团队攻关“三伏贴”治疗中的难题。“现在,治疗更精准,疗效也有所提高,所以更受患者认可。我们希望“三伏贴”治疗的流程、标准能更成体系,因为传统中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王竹行说。

  少数民族度夏习俗 体现多元文化智慧

  连日来,“火洲”吐鲁番气温再度超过40摄氏度。走进有名的“地下运河”坎儿井,清凉的井水形成了天然的“土空调”。

  在著名景区新疆国际大巴扎,牙库甫·卡地尔的手工冰激凌店生意火爆。奶黄色的冰激凌由白砂糖、鸡蛋和鲜奶等制成,不少外地游客第一次品尝到这种冷饮。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一天能卖出去近200杯。”来自南疆伽师县的牙库甫忙不迭地给顾客递上一杯杯冰激凌。虽然搅拌早已由人工转为电动,但香甜的味道延续至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楼望皓介绍,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多彩的度夏饮食文化不断交融。近些年,来自中亚、俄罗斯的特色饮品也愈发常见,让各族群众在消暑解渴中有了更丰富的体验。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伏天里的90后调车工
伏天里的90后调车工
上合青年感受民俗
上合青年感受民俗
寄语慢递 问候未来
寄语慢递 问候未来
“书香丰南动车组”让书香无处不在
“书香丰南动车组”让书香无处不在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314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