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三北工程40年:辽宁彰武用生命筑起绿色长城
2018-07-20 14:55:3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郭香玉)“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南部的辽宁省彰武县,是辽宁最大的风沙区,沙漠化程度严重,1978年被国家确立为三北工程造林重点县,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华丽转身,创造了治沙奇迹,书写着感人篇章。

  沙进,人是走是留?

  上世纪九十年代,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三面被科尔沁沙地包围,村里几乎连一棵大树也没有。

  “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地处蒙东辽西交融部的章古台镇,每逢冬春两季,沙尘滚滚,可谓“有风沙遮日,无风一片白”。

  辽宁彰武实施“三北工程”之前景象

  彰武是蒙古、满、汉等多民族融合生息的家园,水草丰美。历史资料记载,1692年,清王朝在此地设养息牧场。后因战乱砍伐过度、自然灾害等因素,彰武成为辽宁土地荒漠化、生态脆弱的区域。

  在北部与内蒙相邻的7个乡镇形成了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5公里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的沙荒区130万亩。加之柳河从彰武县西北入境,自北向南,将科尔沁沙地大量流沙带入境内,导致河床升高,河道加宽,形成了40万亩的风沙带。

  彰武东南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按7级风速计算,彰武的沙尘仅需1个小时就可抵达沈阳。每到风季,狂沙伴着大风如暴怒的“黄龙”呼啸而来,吞噬着田野、房屋、沟壑、草场、树林。

  是沙进人退,还是人进沙退?下决心打赢这场抗击风沙的“绿色之战”,成了彰武人面临的现实而又深远的课题。

  治沙造林寻出路

  1952年4月,作为我国组建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成立。

        

  彰武植树治沙场景     

  “要生存,先治沙。”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斗争、实现“人进沙退”历史转变的数十年间,彰北大地涌现了杨海清、董福财、马辉、李东魁、侯贵等一批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级部门曾建议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全村整体移民。“不能移,这里就是咱们的家!”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向茫茫白沙宣战,自1996年便踏上了漫漫治沙路,成为用生命筑起一道绿色长城的“治沙书记”。

  绿了沙坨子,富了北甸子。“为了北甸村的所有村民幸福”,董福财以愚公的精神与魄力,带领全村累计栽树近300万株,自己亲手栽下3万多株,近6万亩的流动和半流动沙丘,经过20年的治理,全都变成了固定沙丘和基本农田。  

   如今,北甸子村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3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带,分明地把北甸子村与科尔沁沙地隔开了。

  那年,董福财病重,他让儿子开车拉着他在这片山林里转了好几圈。当看到自己栽的那片树时,身上病痛,脸上却露出了微笑。临终前,他依依不舍地对妻子说,“我死了,一定把我埋在咱们村林子里,我要天天看着这些树。”

  “治沙书记”董福财

  “一场大风,各家各户门口全被沙子堵上了,对面几十米看不见人。栽树时必须围着头巾,风太大了,刮得睁不开眼睛。冬天,风吹到身上,就像凉水泼到身上,入骨的冷。”马辉是阿尔乡镇副镇长(原林业站长),回想起当年栽树的场景,不由得一阵心酸。“树就是这样一棵一棵在沙地上栽,等好不容易把树栽完了,突然一场大风,又被残酷地连根拔起。

  “栽树容易,保成活难。春季栽上了,秋季很难保住。”又黑又瘦、个子又小的侯贵,即将进入古稀之年,说一口带东北方言的普通话,声调高昂,激情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力量。2001年,侯贵决心扎进了山里,一住就是十八年。山就是他的家,树就是他的朋友。         

  在一片2400亩的山坡上,侯贵栽了杨树、彰子松、油松等乡土树种。杨树寿命是30年,栽后15-20年之间可以伐掉卖木材。但他一直没舍得伐那些树,问为啥,他说:“为了给家乡防风固沙,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彰武实施“三北工程”治沙后的面貌

  “当时报名治沙,有些人笑话我,说是白费功夫,瞎胡闹。”今年68岁的杨海清说,那时治沙确实很难,年年栽树也不成活。栽,还是不栽?说起当年治沙,他还请教了林业专家,后来毅然决定栽树。几十年后,他在一千多亩山地里共栽下了12万棵彰子松。

  “管护也很困难,有害虫,还有蛾子。没有钱,就贷款管护。”杨海清说,孩子们也被感动了,开始种树。“现在,孩子们种树,我看树。”     

  看树,并非一件易事。李东魁就是林二代,父亲是林业人,受父亲影响,1987年退伍后就到了彰武县章古台林场,当了一名护林员。后来,还被评为“辽宁好人”。

  在李东魁的记忆里,当时章古台林场是不毛之地,没有水,没有电。想着住一晚就回去,没想到的是,这一看管就是30年。期间,他不让砍树,给乡亲讲道理,谁知不被理解,还被人家砸窗、用沙子堵门,往他食用的大米里掺沙子。还有村民在他家墙上写字,“小东魁,你图啥?”他回了句,“就图把老一辈留下来的治沙精神传承好!”

  华丽转身看今朝       

  茫茫林海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务林人用青春谱写着乐章;茫茫林海是一幅壮美的画卷,务林人用热血为大漠染色。

  新中国成立前,彰武沙化面积达到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辽宁全省沙化面积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县林业面积由建国前的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林木蓄积量已达到492.6万立方米,平均风速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4米/秒降到1.9米/秒。

  面对彰武生态建设取得成效,县委副书记杨羽感慨地说,彰武县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来,走过了40年的艰辛历程。40年来,全县累计完成三北治沙造林面积126.5万亩,封山育林23.8万亩,飞播造林17.2万亩。6座万亩流动沙丘被固定下来,12.5万亩农田防护林使166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全县粮食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3.8亿公斤。

  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介绍,彰武县三北人工造林地块中,仅有少部分是外来大户承包造林,社会投资很少,造林资金几乎都来源于国家三北造林投资。全县乡村严重缺乏后期补植补造的经费。连年干旱导致补植、补造工作难度大,长期管林、护林、成林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所以,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计划2018-2020年实施治沙造林工程30万亩,每年实施10万亩。

  辽蒙边界,三北工程治沙造林仍在继续

  如今的彰武,已是平原着绿,荒山披锦,一道道绿色屏障横贯在辽蒙边界,绵亘在柳河岸边,蜿蜒于养息牧河畔。然而,治沙的路并没有终点,辽蒙边界,三北工程治沙造林仍在继续。

+1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宁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海洋六号”科考归来
“海洋六号”科考归来
埃及塞加拉古墓群新发现7座法老墓葬
埃及塞加拉古墓群新发现7座法老墓葬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江西:“脐橙之乡”丰收采摘忙
江西:“脐橙之乡”丰收采摘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315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