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28日电 题:四川:挖掘民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陈地
四川是我国民族大省,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近年来,四川大力挖掘民族优秀文化,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精神动力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当记者日前来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小学的时候,9岁的卢晨曦身着粉红色羌服,正勾勒自己的羌绣图案。当天她正和班上的22位同学一道,学习羌绣里“齐针绣”的绣法。
旁边的教室里,当了32年数学老师的李淑君正在给学生们教授羌笛吹奏技巧,“我不仅教孩子们如何吹奏,还会给他们讲每首曲子的创作背景,这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羌族文化。”李淑君说。
凤仪镇小学大队辅导员王明美告诉记者,该校是全省首批开展羌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学校,至今已有6年。羌文化课程是学校的兴趣班,每周两堂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羌语、萨朗操、羊皮鼓舞等10多个羌族非遗项目。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泉,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只有让孩子们从小懂自己民族的文化,爱民族的文化,传播民族的文化,乡村振兴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王明美说。
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的茂县古羌城,不仅浓缩了羌族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等,更对羌族非遗文化进行活态展示。目前,每天在古羌城有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羌族百姓近400人,对羌族传统的转山会、羌年、瓦尔俄足等节日进行展演,举办传统羌族舞蹈萨朗舞、羌族体育项目推杆等活动与游客互动。
来自永和乡纳普村54岁的杨中香正和七八位羌族大婶,在广场上跳着欢快的萨朗舞蹈,一旁来自贵阳的几个女游客饶有兴致地加入舞蹈行列,杨中香耐心指导着,众人将圈子越围越大,好不热闹。
“游客看到的每天在古羌城进行活态展演的‘演员’,都是来自附近羌寨的群众,每人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杨中香说,“我们一方面可以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让村子更好发展,多好啊!”
阿坝州壤塘县是四川最偏远、最贫困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当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逐渐走出了一条“文化强县”“以文化育产业”的道路。据了解,在壤塘县当地,现已命名传习所26个,涵盖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服饰等非遗文化。26个传习所的建立,使一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振信心、重拾技艺,许多被搁置和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到农牧民群众身边,促进14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带动上千户贫困户就业创业。
当你行走在2146公里的川藏公路南线,或许会看到一群身材高大、长相英武、目光深沉的男子。这群男人有着古铜色的皮肤,长发长须,野性十足,因其主要生活在康巴藏区,被称为“康巴汉子”。去年4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杰珠村正式打造康巴汉子文化,成立了“康巴汉子农村观光旅游合作社”,主要经营马帮、康巴汉子服饰、歌舞、马术表演和特色藏餐饮食等。游客只要在节假日来这里,都能享受到骑马、观看康巴汉子歌舞表演等服务。统计显示,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已吸引数千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经济收入近百万元。
“乡村文化、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的发展动力。”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说,“四川作为民族大省,坚持打好民族文化这张牌,乡村振兴必将大有可为。”
-
“茶旅一体”为贵州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这里到处都是风景,空气清新,还能体验采茶制茶,来了真的不想走。”来自重庆的游客张明说。6年前
-
河段长、保洁员、树保姆——生态振兴催生乡村新行当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记者在农业大省江西采访发现,在乡村振兴中,随着各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广袤的乡村催生出许多像“认领河长”这样的新行当。6年前
-
乡村振兴战略开局有力 农业农村发展亮点频现
农业农村部预计今年全国玉米面积比上年减少500多万亩,水稻面积比上年减少1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约增加1100万亩。6年前
- @大学生 假期安全,你get到了吗?寒假4年前
- 3岁萌娃打110求助 超可爱对话曝光警察,电话,叔叔,父母,赣州市,联系,妈妈,一边,龙南县,讲故事4年前
- 【“飞阅”中国】“山沟沟”变身乡村治理示范村铁岭,柴家堡子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屯绿化,生活垃圾治理4年前
- 藏在滇西板桥古镇里的“乌铜走银”云南,保山,乌铜走银4年前
- 一边湖一边海 福州这条高颜值公路通车了景观式滨海公路,通车,旅游打卡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