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不断激发出各类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记者在多地深入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调查时发现,激发创新活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等。
不能闭门造车,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目前,在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应用上,我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从整体看,量子计算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中科大潘建伟团队成员刘乃乐教授说,我国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热情不足。反观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国际企业,专门组建量子计算团队和实验室,成为国际上量子计算研发颇具实力的机构。
刘乃乐建议,核心技术创新要以需求推动技术发展,以技术促进市场应用。量子通信正处于推动产业链成熟的关键阶段,应以产业为龙头,搭建产学研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环境,引导高校等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
“核心技术及其产品可靠性,需要较长的研发过程。这就要求企业能预判市场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新技术的研发和新结构可靠性的试验研究。”中车齐车集团总工程师于跃斌回忆,集团曾为某客户提供40t轴重矿石转向架,由于时间紧张采用了一种未经验证的新研发交叉支撑结构。如果能够预判市场需求,就能把试验研究工作提前,提高可靠性。“虽然最后成功应用,但让我们意识到,技术研发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中科大杜江峰团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X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该团队成员荣星研究员表示,自己从事的量子信息研究领域,仍与国际最高水平有差距,面临的技术瓶颈主要是样品制备。“仪器研发要紧跟需求,避免走入单纯追求高指标、脱离实际应用的误区。要培育尚处起步阶段的仪器研发,聚焦产业需求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仪器制造企业。”
在福建,随着市场迅速发展,物联网中小企业在研发新品时,大都面临自身科研能力不足、设备及人员团队实力单薄的现实。比如,东方物联信息科技公司主研物联网烟感探测器,由于研发团队技术能力薄弱、缺少研发测试设备等,迟迟无法彻底解决信号、耗能等核心技术问题。
近日,由于市场前景看好,该公司被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列为孵化项目,介入先进设备和高端技术团队,产品研发技术几大难关很快突破。“不但节约研发时间,研发成本更比预计节省超一半。”东方物联公司总经理李先顺说。实验室还在物联网通信标准制定、测试认证、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帮助企业解决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等问题。
此外,首期规模80亿元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基金在福州自贸片区设立,期限10年,重点关注智能化改造、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基础研究等技术改造项目,多家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企业获得千万元级贷款。“通过基金引导,扩大了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负责基金运营的福州马尾基金小镇发展公司董事长罗玉琴介绍,拥有核心技术和强劲市场刚需的企业会更加得到青睐。
部分研发领域未形成全链条长远布局,应完善政策支持、服务管理等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是科研工作者、企业研发人员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核心技术研发领域,主要是从急需、重要等方面超前部署和重点攻关,尚未形成从基础、应用研究到工程化产业化全链条的长远布局。”刘乃乐说。
近年来,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和中科院卓越创新中心相继成立,对量子信息领域的协同创新开展了初步尝试。“外部竞争激烈,迫切需要创建具有强大科技资源整合能力的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科技组织模式和机制体制。”刘乃乐说。
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公司,是国内产能、规模颇具实力的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设计制造了70%以上各种容量参数的国产首台电站锅炉。“近年来,按照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我们不断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公司副总工程师夏良伟介绍,企业自主研制的华能莱芜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是目前效率、能耗、环保等指标均处国际领先水平的火电机组。
“尤其是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能源,又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夏良伟说,今年4月,首个国家级燃煤耦合生物质改造示范项目落户哈锅,建成后将实现生物质资源低成本、无害化利用,有效发挥生物质能源价值。
除了相关部门,优势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能否建立产业合作平台,集中力量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便是一例,今年3月由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发起成立,是汽车行业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中心首批联合共建单位共计21家,包括北汽、吉利、百度、奇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涵盖了整车制造企业、电池生产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产业投资类企业等上下游产业链优势资源。“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中心聚焦的研发项目包括电驱动、燃料电池、智能网联、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有利于带动整车核心技术水平提升。”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玉军说。
“激发创新活力,应以市场引导为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分类制定政策。”安徽江淮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建议,政府应主要支持前期研发和示范项目,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由市场选择,要从单纯的科技创新政策为主转向综合性创新政策,提高政策综合性协调性,形成政策合力。
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核心技术的生力军。如何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注意哪些问题?
有企业负责人和研发人员表示,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迫切愿望与支付高额技术开发费用之间的矛盾。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属性,且周期较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开发与具体项目成型在推广时间节点上难以契合。一些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制定了方案并着手研发,但由于产品、平台涉及运营商、客户、技术标准、行业竞争等多种因素制约,会影响后期成果转化。
对此,福州马尾高新园区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入走访企业,可搭建各种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平台,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例如资金技术对接、市场应用示范推广等。协助企业申请品牌创建、科技三项经费等。
福建朝日环保科技公司研发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剂,属汽车核心零部件。公司总经理翁希明认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最关键的一招,是要把企业确立为技术创新主体。建议让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相关技术攻关研究更好发挥企业作用,由企业整合研发力量、抓好转化应用;支持企业加大在研发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乔钢建议,科研团队应积极有序与资本对接,尤其是企业平台。近年来,我国水下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但仍有一些核心技术短板需补齐。如水下多移动平台智能组网技术及装备突破,涉及水下平台、信息电子、海洋传感器等多领域,就需要跨界跨行业与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
“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有助于解决技术与人才瓶颈。”福州恒申集团总经理梅震说,公司与厦门大学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合作,将石墨烯应用于锦纶6纤维材料,使材料具备抗紫外线、抗菌、远红外、抗静电等性能。目前已具备成熟的实验室制备技术,产业化实现后将带来突出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徐 靖 柯仲甲 贺 勇 钟自炜 黄 超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