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31日电 题:住上漂亮新房子 有了增收新路子——贵州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杨洪涛
盛夏时节,大方县奢香古镇,梯田满目翠绿,一派生机盎然。坡屋面、小青瓦、转角楼……带有浓郁彝族建筑风格的房屋环绕梯田周围,令人流连忘返。
大方县地处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乌蒙山区,位于县城的奢香古镇既是旅游景区,也是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今年37岁的搬迁户彭义就住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安置区。
彭义说,他家有4口人,老家的砖瓦房破旧不堪,还不够住。以前,他在外面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妻子在家种玉米、土豆,一年下来,仅够维持温饱。所以当动员搬迁时,他第一个报了名。2017年9月,彭义一家拎包入住新房。
说起易地扶贫搬迁的好处,彭义深有感触。在新家,出行、看病、上学样样方便,搬家的当月,他就在安置区附近的蔬菜育苗基地找到了工作,一天8小时,月工资2700元。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搬迁贫困户逐渐变为‘农业产业工人’。”恒大集团扶贫办主任姚东说,恒大集团在帮扶大方县脱贫中,通过援建育苗基地、蔬菜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让易地扶贫搬迁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连日来,记者在铜仁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采访了解到,越来越多像彭义这样长期居住深山的贫困群众,陆续住进了县城的新房子,逐渐找到增收的新路子,生产生活方式正加速改变。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20年前贵州累计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7.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9.3万人。
“采取城镇化集中安置,是贵州从实际出发的理性选择。”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说,贵州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省情实际,决定了“农村”搬“农村”不仅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发展,还会因挤占安置地资源引发新的矛盾。从群众长远利益出发,贵州果断调整安置方式,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7年起,全部实行城镇化安置。
为确保“稳得住、能致富”,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贵州坚守“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底线。按照规定,搬迁前即须做好市场与就业“双向调查”,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安置容量和就业岗位不足的,鼓励实施跨区域搬迁。
据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初步统计,2016年项目的搬迁户中,已实现1人以上就业家庭9.7万户,占有劳动力家庭的98.98%,户均就业1.78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