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湖南沅江市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一艘货船将清理掉的欧美黑杨运出保护区(2017年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新华社长沙8月3日电(记者袁汝婷)夏日的洞庭湖骄阳似火、碧波荡漾,洲滩上植被茂密,时不时有鸟儿飞过。49岁的马爱忠站在岸边看着一派繁茂景象时说:“以前想不通为什么砍我的树,现在有些明白了。”
马爱忠曾在洞庭湖区以经营欧美黑杨种植产业为生,他的杨树林种植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去年1-11月,西洞庭湖保护区打响一场杨树清理“攻坚战”,核心区50852亩杨树被清理,他的1400亩就在其中。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是长江重要调蓄湖泊,被誉为“长江之肾”,由于其地理区位优势,它还是我国首批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7块湿地之一,是全球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宝库。
1977年以来,欧美黑杨被引入洞庭湖区。为了发展造纸、木材等经济产业,当时政府以政策鼓励老百姓大面积种杨树。截至2016年底,仅在西洞庭湖保护区的核心区,种植面积就有5万余亩。
在位于湖南沅江市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一大片欧美黑杨林正在被清理(2017年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欧美黑杨外号“湿地抽水机”,大规模种植加速了湿地的旱化,改变了湿地土壤结构。“树下不长草,树上不落鸟”,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告诉记者,大规模种杨树也破坏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候鸟着陆遭到障碍物阻挡,鱼的产卵、洄游也遭到破坏。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洞庭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2017年1月-11月初,西洞庭湖保护区清理核心区杨树9000余亩。
砍伐杨树的阻力主要来自和马爱忠一样的周边百姓,他们世世代代以湖区养殖、洲滩种植等产业为生。梅碧球说,西洞庭湖岸线很长,周边有11个乡镇,老百姓依靠着“涨水为湖、落水为洲”的自然条件,“靠湖吃湖”为生,西洞庭湖保护区所在的常德汉寿县,还曾被誉为“中国黑杨之乡”。
“杨树砍了,我们靠什么赚钱谋生?”这是马爱忠和他的杨树种植户朋友们共同的疑虑。
在位于湖南沅江市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一名工作人员在清理欧美黑杨(2017年11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为了让老百姓共同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汉寿县的干部们做了大量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仔细研究拿出了补偿方案。梅碧球曾上门给老百姓做思想工作直到凌晨。“我们找到了村里有影响的人,跟他们讲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意义,然后请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人。”
“你看,这里现在草长得多茂盛啊,如今湖里的鱼、鸟可多了!”阳光下,西洞庭湖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指着洲滩对记者说。
梅碧球介绍,近几年,保护区内鸟类物种记录新增了1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加了2种,鱼类物种记录新增2种,洄游性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新记录到湿地植被5种。“黑鹳的监测记录从20多只增长到78只,在保护区越冬的水鸟已经超过3万只了。”
“我在这湖洲上生活了30年。以前水很混浊,鸟都不往我们这儿飞。今年见到了好些以前没见过的鸟,水也清了。”马爱忠说,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终于让他渐渐理解了管理部门那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
8个月前,洞庭湖洲滩上马达轰鸣,马爱忠不舍地转过身去,不愿看到亲手栽下的一棵棵杨树倒下。如今他才明白,那一转身之后,哺育了世代百姓的“长江之肾”洞庭湖,正变成更清澈、更美好的模样。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