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瞭望丨“两栖”农民:乡村振兴新课题
2018-08-13 08:09:12 来源: 《瞭望》客户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城乡“两栖”农民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带来诸如农村人才短缺、家庭不稳定及农户生活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

  ↑城乡“两栖”农民既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课题 郭绪雷摄

  日前,记者在农业大省黑龙江调查发现,不少农民农忙时回村,平时住在县城,就如同候鸟一样,穿梭在城乡之间。这些“两栖”农民,成为城乡之间流动的新群体。他们既能享受到城镇建设的新成果,又不失掉农业生产老本行,形成一种新的潮流。这既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未来“职业农民”的客观需要。

  但与此同时,“两栖”农民也引发一些新挑战:人口流动带来“空壳村”,加剧农村人才短缺;部分家庭两地分居影响夫妻感情,导致离婚现象增多;“两栖”生活还造成生活成本增加,给不富裕的农民增加负担等,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问题。

  “两栖”农民城乡穿梭

  不同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区别于长期漂泊在大城市的农民,“两栖”农民主要在城乡之间来回穿梭,离土不离乡。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白天在农村务工,晚上回城里居住。

  张宝仓是逊克县奇克镇边疆村村民,前些年种了300亩地,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他在县城买了楼房,2014年底花25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2015年又在县城买了一套98平方米的楼房。

  2016年,黑龙江省逊克祥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村里多数农户加入合作社,张宝仓也将自己的300亩地加入合作社,成为第一批带地入社的村民。目前,张宝仓是这个合作社的股东,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土地入社分红收入外,他每年还有4万元的“年薪”,算是固定工资。

  张宝仓告诉记者,如今每年春耕、秋收时节,他都是早晨开着轿车回村种地,中午在合作社食堂吃饭,晚上再返回县城住,就像候鸟一样。

  第二类,农忙时回村务农,其他时间长期在县城打工。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李政楠在县城买了楼房,平时生活在县城,在城里打工。他家买了大农机,农忙时,就回村干活。当地农民介绍,这类“两栖”农民主要是在农业生产时回到村里,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里。没有完全离开村,主要是不想放弃村里的土地经营。过年过节,大都在城里过,也常把老人接到城里住。种地、务工是这类“两栖”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第三类,妻子在县城陪读,负责孩子饮食起居,丈夫在村里种地、照顾老人。

  城乡“两栖”农民当中,还有一类因教育而迁徙的群体。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然后在县城生活,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城里。其中,多数是夫妻双方城乡两地分居。

  黑龙江省呼玛县鸥浦乡怀柔村村民夏巍就是典型代表。她平时在县城陪读,种地忙时回来帮着丈夫种地。2009年夏巍的女儿开始上学前班,她就带着女儿进了县城,租了三年房子。2012年,夏巍和丈夫花了20多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楼房,但丈夫多数时间仍然在村里。

  鸥浦乡乡长武晶说,全乡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735人,常住人口只有700人,乡里的鸥浦乡小学已经5年没有招生了,学校成了空学校,适龄孩子都去县城读书了。很多农民都是两地分居,妻子去城里陪读,丈夫在村里种地。

  记者在黑龙江省密山市、虎林市等地调查发现,这种夫妻分居城乡两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前些年,男方在城里打工,女方在家里照顾老少和种地,随之出现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与此不同的是,如今的很多“两栖”农民,则是女方在城里照顾孩子读书,男方在村里种地,反倒是出现了很多“留守父亲”。

  “两栖”生活:时空压缩

  农业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很多农民没法离开农村。近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但农村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已满足不了很多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背景下,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城里买了楼房,成了“准市民”,开始享受城市中很多公共服务,城乡之间穿梭的“两栖”农民随之出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说,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两栖”农民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特殊现象。他们长期在县城和农村之间流动,享受着便捷的城市生活,子女在县城读书,又没有失掉农民身份。

  “两栖”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城里人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黑龙江省孙吴县沿江乡哈达彦村位于黑龙江畔,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村民靠种田为生。农忙时候,哈达彦村村民温如平却不用去地里。“我家的300亩地加入了合作社,老公在合作社打工,等过段时间,我们就去烟台旅游一圈。”温如平说。

  哈达彦村党支部书记杨海江说,全村1000余人,其中小轿车保有量200多辆,一多半的家庭在城里买了楼房。一到冬天,村里多数人家都进城了,春耕农忙时再回村。为了适应这种“两栖”农民的生活方式,村里的活动也延伸到城里。

  哈达彦村每年有组织三八妇女节大联欢的传统。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平时住在城里,他们把活动也办到了县城。哈达彦村村干部付萍说,近几年,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当天下午,在村里组织完活动,晚上再赶到县城,把村里住在县城的妇女召集起来再搞一次联谊,加深村民之间的感情。

  土地规模经营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种粮大户也随之越来越多。当前,我国对农业投入和倾斜较多,很多种粮大户收入提高,开始在县城买楼房,奔跑在城乡之间,开着轿车种地的“两栖”农民越来越多。

  黑龙江省同江市绿农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津江说,“高挽裤管、脚踩黑土、泥泞满身”辛勤劳作的传统农民形象正在改变,一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开着皮卡、穿着皮鞋、住在县城”种田正成为新时尚。在他看来,“两栖”农民有望成为“职业农民”的重要来源,解决以后“谁来种地”的问题。

  “两栖”课题:苦乐不均

  “两栖”农民在城乡间幸福穿行,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但记者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

  城乡“两栖”农民增多,导致“空壳村”增多,乡村振兴面临人才短板。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16个县(市区)的部分乡村发现,人口外流现象严重。

  塔河县开库康乡上地营子村紧邻黑龙江,原先30多户的村屯,如今只有70岁的老人王凤萍留守,老人时常还驾着小船去江面下网捕鱼。开库康乡乡长周瑞峰说,全乡1500余人,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而且留守的多是老人,成了“空壳村”。

  不止开库康乡,“两栖”生活加剧的人口外流,正成为当前东北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普遍问题。黑龙江省呼玛县金山乡下辖6个行政村,其中5个分布在黑龙江沿岸。金山乡乡长曲连峰说,近年来金山乡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全乡户籍人口20577人,而常住人口只有10566人。黑河市爱辉区张地营子乡副书记张金海说,全乡5490人,常住人口只有一半左右。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由于人口外流,尤其是未婚年轻女性的大量外流,一方面导致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许多村屯成为空巢老人的聚集地,老人的赡养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导致婚育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村屯难见婚育年龄的女性,出现一些大龄未婚男青年“成家难”现象。

  记者调查还发现,在陪读的“两栖”农民中,因为夫妻两地分居,导致离婚,单亲、无亲孩子增多,给农村稳定、社会和谐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两栖”生活还给并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新负担。呼玛县北疆乡北疆村老党员石兰华前几年也过着陪读生活。“当时我们租的平房,冬天窗户都漏风结冰,点两个炉子温度也上不来,得盖两床厚被子。”石兰华吃了不少苦,还落下关节炎的毛病,都是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

  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部分村屯生源逐年减少,很多农村地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网点布局,撤并了部分学校,直接影响农村子女的就学,进城读书加重了这些“两栖”家庭的教育支出。

  “两栖”答案:共享成果

  城乡“两栖”农民既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为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采访中,有专家向记者表示,要与时俱进地拿出新办法、新举措,切实规划好农村工作,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两栖”农民享受更多城乡发展成果。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城乡“两栖”农民的后顾之忧。随着人口的大量外流,不少农村成为“空壳村”,留守的多是老人。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成为影响稳定、和谐的社会问题。基层干部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减小个人承担比例,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给予“两栖”农民更多关注和帮扶。一些地方干部建议,调动所在社区、高校等力量,重点关注这一群体。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疏导,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防止“两栖”生活引发离婚现象增多等更多社会问题。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减轻这部分人教育支出负担。

  三是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为“两栖”农民提供更多收入来源。专家建议,可依托地区绿色农业优势,打造生态高效安全农业经济带。大力扶持特色优势加工业,重点扶持具备一定规模、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加工制造产业项目。同时依托各地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给“两栖”农民提供更多在县城就业的机会。(记者 李凤双 管建涛 王建)

+1
【纠错】 责任编辑: 韩家慧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云南西双版纳举办世界大象日活动
云南西双版纳举办世界大象日活动
台风来袭 船只归港
台风来袭 船只归港
云雾缭绕狼牙山
云雾缭绕狼牙山
广州长隆大熊猫家族再添新成员
广州长隆大熊猫家族再添新成员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12325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