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题:穿越时空的美丽与祈愿——非遗中的“七夕”
新华社记者
七夕,与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紧密相连。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她以各种形式“活”在中国人心里,传承在生活中,蕴含在情感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沂源:人间沂河 天上“银河”
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可追溯至唐代。境内织女洞及宋、金碑文,还有当地的牛郎庙,极具七夕文化特色。
沂源县的织女洞始建于唐,又名织女仙阁,系二层楼阁式建筑。内陈设织女彩色塑像。织女洞一层,有块宋代元丰四年(1081年)的还愿碑。相传宋代当地有位妇女婚后一直无子,于是向织女求子,织女显灵,让她儿孙满堂,于是妇人带着子孙在此建碑还愿。
洞内二层,有一块明万历七年(1579年)所立“织女洞重楼记”碑。碑文曰:“志云唐人过谷,闻个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说是唐代有人经过这里,听到洞内机杼声,以为是织女在织布,于是在此修织女仙洞。
与织女洞隔河相望的,是沂源县牛郎庙,庙前三座石碑,讲述了牛郎庙的来历。相传在明代,当地县令游历到此,起意在与织女洞隔河相望处建一座庙宇,呼应牛郎织女传说。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牛郎庙建成。
隔着沂河,织女洞与牛郎庙遥遥相望。沂河又与天上银河谐音,吻合牛郎织女故事情境,可谓“在天成像,于地成形”。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沂源县文化馆,成为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单位。
8月16至17日,七夕情侣节在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举行,充满浓郁传统色彩的七夕民俗活动,吸引了约7万人次参加。
甘肃陇南:千年迎送“巧娘娘”
在甘肃陇南,人们尊称善织“云锦天衣”的织女为巧娘娘。乞巧,就是请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及生活幸福。
活动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村里未出嫁的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纸像,端上香蜡,在年长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迎接巧娘娘下凡,直到七月初七。七夕当晚,姑娘们齐唱《送巧歌》,泪别巧娘娘。
在陇南市西和县姜席镇,16岁的江思琪和伙伴们往来穿插唱曲,她能唱所有乞巧歌曲。“我从小就看奶奶和妈妈乞巧,乞巧民俗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她说。
专家认为,陇南乞巧风俗保持传承了原生态的民间信仰,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之久远、程式之完整在全国少见。这一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陇南乞巧文化得到有序传承。
广州天河:织女化身“玉女” 祈愿幸福和美
“一祝: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二祝:二人同心,团结互助……”8月16日晚,广州市天河区珠村明德堂的乞巧活动在锣鼓声中正式开幕。珠村的“玉女”向来宾表演了拜七娘中的“迎仙”和“穿针乞巧”。仪式结束后,人们纷纷向七娘祭拜,祈求巧手巧艺。
天河乞巧习俗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00多年来,乞巧节一直是当地世代相传的活动。
珠村村民、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介绍,七夕节广州的风俗为“七姐诞”,包括摆七娘、拜七娘、送七娘等。七夕节乞巧是向天上的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如今的乞巧活动还增加了祈福环节,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而且,乞巧文化已经不只是女性的专属,吸引了男女老少共同参与。
“摆七娘”七夕供台上,摆满了珠村“巧姐”们精心做好的供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天女散花等各种手工艺品精巧奇趣。
9岁的梁烨彬也来到现场,在妈妈的带领下,像模像样地学着拜七娘,乞求巧手巧艺。19岁的潘源汶在今年的乞巧活动中扮演“玉女”的角色,平日里,她对七夕文化非常喜爱,有空就会和奶奶学针织等手工活。
“七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情人节,包含着祝愿人们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美满的寓意。”潘源汶说。
当日,在广州天河商圈人流密集的正佳广场,200多件具有岭南艺术特色的精美乞巧手工艺品正在展出:气势如虹的纸通龙舟、活灵活现的丝网花虾画、谷物做的精巧米花、栩栩如生的鹊桥相会……
组委会负责人介绍,将这些手工艺品放在广州繁华的CBD展出,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七夕乞巧文化,展出的第一天就吸引了3.5万人次观展。(记者兰恭来、李永锡、王南、梁军、邓瑞璇)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