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天,53岁的德保县贫困户潘明阳举家搬进县城“老乡家园”的楼房,成为一名业主。
这对潘明阳来说,做梦都能笑醒,祖辈们的愿望,他实现了。
广西百色市德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贫困人口8.8万多,且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缺乏发展产业资源,贫困面广且深。
如何解决贫困群众生存与发展问题,德保县按照中央提出的“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12+1”个安置点(县内安置点12个,跨县安置点1个),探索精准扶贫的有效模式。
“老乡家园”是德保县“12+1”的一个安置点,这里规划建设27栋安置住宅楼,配套商业用房及幼儿园、小区道路、绿化、给排水、供配电、燃气、环保等辅助工程。规划总投资4.64亿元,计划安置1845户8527人。
在德保县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
在潘明阳家,记者看到客厅里摆放着木制饭桌、冰箱和饮水机,电视分布在3个小房间,新家具装扮的居室舒适而温馨。潘明阳说,他本是德保县茶亭村的一个贫困户,一家5口人,生活一直比较艰难,后来靠党的政策,花了1万元买了这套96平方米的房子,这在以前怎么都不敢想。现在全家人不仅住有三房一厅,每月做生意还有几千元收入,生活比山旮旯里好多了。
一直以来,求富是贫困群众最大的梦想,只要搬迁生活有保障,谁愿在山旮旯里受穷。围绕“贫困户搬迁后生活怎么办”议题,德保县党委、政府经过多次研讨,摸索出引进企业及引导当地能人创办“扶贫车间”等模式,旨在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照顾家庭、干农活与上班挣钱“三不误”。
“今年9月,小区幼儿园、小学开始招生,方便接送孩子,我也可以进小区‘扶贫车间’务工补贴家用。”“老乡家园”住户黎兰周说,为孩子她已做了多年专职主妇,全家人靠爱人打工维持,搬迁后,这种状况得到改变。
在“老乡家园”,来自深圳的吉美菲玩具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深受搬迁户欢迎。如今,在这个厂成为熟练工的贫困群众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在2200元以上。而在德保县敬德镇,当地能人许兰巧在暮洞村创办扶贫车间,20名员工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人,员工每人每月平均收入1800元左右。
敬德镇党委书记农启曼认为,开办“扶贫车间”到村屯,既能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又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有着“双带动”“双丰收”的功效。
百姓的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能喊口号。德保县在规划建设安置点项目时,就多方筹集2亿多资金在县城移民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附近建设第二高中、第四小学、文化体育中心,设置了社保业务服务室、民政业务服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妇女儿童(青少年)之家等功能室,其目的是实现“群众搬到哪里,管理与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承诺,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德保县移民局局长农济铭说,截至2018年7月,全县已完成9个安置点的住房建设,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户1366户5825人。在实施过程中,县里实行后援单位包动员宣传、包对象精准、包搬迁入住、包后续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等责任制,确保搬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致富。
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说,未来两年,德保县还将从三方面完善移民(脱贫)搬迁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二是对搬迁到县城、重点镇安置的贫困户,确保每户有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三是盘活搬迁贫困户的原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资源,统筹好搬迁贫困户的就业、就学、就医,衔接好搬迁贫困户的低保、医保、养老保险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记者 张爱林)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