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8月29日电(记者林超、吴剑锋)东海之滨,莽莽林海,构筑起一道覆盖近千万公顷的绿色屏障。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福建省两年来已组织实施了37项改革,形成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改革答卷:2017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95.8%,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2%,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39年位居全国首位。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与新兴绿色产业的双重带动下,全省生产总值增速达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万元,居全国第六位。
绿色发展,新旧引擎齐发力
南平市森林覆盖率达77.3%,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南平大山深处的生态产品却是“养在深闺人不识”。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南平市从优质农产品入手,统一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宣传推介、营销运作,于7月底公布了首批授权使用公用品牌“武夷山水”的企业,包括茶、食用菌、莲子等34类产品。
“今后将做好‘绿色+’‘文化+’和‘互联网+’的文章,让‘武夷山水’这一公共品牌活起来。”南平市相关负责人说,南平市如今已规划了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确定了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发展项目。
大山里沉睡的绿色资产被唤醒,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型正在路上。
三明钢铁厂排污问题曾让不少市民苦不堪言,如今三钢主动淘汰落后工艺,关停落后产能,近两年环保投入就高达5亿多元,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同时,设备运行效率也提高4%,新产生效益约7至8亿元,实现了“增产不增污”。
福建省发改委总规划师林向东说,近年来,福建对电力、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严格的能效、物耗监管,为新旧动能转换留出容量空间。
数据显示,仅2017年福建省就取缔“地条钢”产能535万吨,完成煤炭去产能244万吨,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4.5%。
绿色,不仅是福建的发展指挥棒,也是经济新引擎。7月,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百度公司联合推出的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巴士“阿波龙”,成为全球首款正式量产下线的纯电动L4级无人驾驶客车,福建汽车产业有了“弯道超车”的底气。
“福建正在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林向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石墨烯、稀土等新兴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5%。
绿色惠民,给绿水青山保护者更多获得感
山区村民曾面临“要青山”还是“要收益”的两难选择。对此,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探索“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双赢模式。
2015年,宁德市柘荣县东源乡绸岭村797亩村集体商品林被赎买后,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和投资入股村企。如今,绸岭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投资的企业每年增加村财收入4万多元。绸岭村党支部书记吴永善笑着说:“现在村里绿树成荫,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游客来了一批又一批。”
近年来,福建因地制宜采取赎买、合作经营、租赁、置换等方式,建立起多样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近三年,福建累计安排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28.5亿元,其中商品林赎买达23.6万亩,林农直接受益超过3.5亿元。
青山巍巍,绿水潺潺。九龙江支流从漳平市南洋镇穿过,镇长吕子钦看着清澈的河水对记者感慨:“原来村民往河道里倾倒垃圾,河水都是Ⅳ或Ⅴ类水,现在是Ⅱ类了,又可以像小时候一样下河游泳洗衣服了。”
为了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福建省建立起人居环境治理机制。截至2017年底,全省所有乡镇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系统,75%的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84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治,1126公里河道实施生态治理。
“改革要围绕增强基层和群众的获得感,深入探索解决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生态产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等问题,努力以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造福群众。”林向东说。
绿色管控,铁腕铁纪建铁军
去年初,三明市建宁县溪源村的环境监管网格员巡查发现,一家食品公司外排的笋制品加工废水有异味,现场进行拍照并将问题上报给网格化管理中心。不一会儿,环保执法人员就赶到现场核实和处置。
“一些偏远山区和城乡接合部,是当前环保部门执法监管力量较难企及或巡查的地带,一些环境违法问题不易及时发现。‘网格化’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一网’捕获污染源。”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秦明说。
目前,福建已建成市、县、镇、村四级网格体系,落实网格员3.6万个。同时,今年上线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4000多个物联网前端传感器如同分布在各县市的神经末梢,能够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数据的整合、共享和实时监管。近三年,福建行政处罚环境违法行为达13736起,同比增长66%。
环境监管不仅要着手末端,更要放眼全局。为改变过去少数部门履职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福建省从党政领导等“关键少数”入手,建起生态环保“党政同责”机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全省经济运行分析会范畴……
一系列举措以“反向”杠杆撬动地方责任感,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难点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在宁德市敖江流域,一度长期存在的“牛奶溪”问题,很快就以全面关闭41座矿山121个矿点,所有石材加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而得到解决。
“福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从制度上严防‘光打雷不下雨’‘只动口不动手’现象。” 福建省环保厅厅长付朝阳说,福建对生态环保工作履职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力严肃追责,仅2017年就约谈979人,追责437人。
“通过不断强化绿色发展导向,领导干部履行生态环保职责的意识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的转变。”林向东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